设计气候适应型植物共同生物体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8-05 07:57 1

摘要:在全球气候变暖、极端天气频发、土壤退化加剧的今天,“如何让庄稼更扛造” 成为保障粮食安全的关键命题。近日,济南大学生物科学与技术学院的研究团队在国际顶级期刊《The ISME Journal》发表重磅成果,提出通过 “改造植物 - 微生物朋友圈” 增强农业韧性

在全球气候变暖、极端天气频发、土壤退化加剧的今天,“如何让庄稼更扛造” 成为保障粮食安全的关键命题。近日,济南大学生物科学与技术学院的研究团队在国际顶级期刊《The ISME Journal》发表重磅成果,提出通过 “改造植物 - 微生物朋友圈” 增强农业韧性的创新方案,为气候智慧型农业开辟了新路径。

“改造植物 - 微生物朋友圈” 增强农业韧性的创新方案

你或许不知道,每株植物都不是 “孤军奋战”—— 它们的根际、叶片甚至种子上,都生活着庞大的微生物群落,包括细菌、真菌等。这些微生物与植物形成 “命运共同体”,被称为 “植物全息生物(holobiont)”。它们能帮植物吸收养分、抵抗病虫害,甚至在干旱、盐碱等逆境中 “搭把手”。

然而,随着全球气候变化,传统农业面临三重危机:极端天气导致作物减产、长期滥用化肥造成土壤退化、人口增长加剧粮食需求压力。数据显示,仅干旱就可能使全球主要作物减产 20%-40%。此时,唤醒植物身边的 “微生物盟友”,成为提升农业韧性的新思路。

过去,人们对植物微生物的研究多停留在 “描述” 层面,比如记录 “谁住在植物身边”。而这项研究的核心意义,在于将微生物组从 “自然存在” 变为 “可设计资源”:通过精准改造微生物群落,让植物在恶劣环境中也能高产,减少对化肥、农药的依赖。

这不仅能降低农业面源污染,还能让盐碱地、荒漠等 “边际土地” 变良田,对实现 “碳中和” 和粮食安全双重目标至关重要。正如研究团队指出:“未来的庄稼,不仅要选好品种,更要‘定制’专属微生物战队。”

如何设计出 “靠谱” 的微生物群落?研究团队打出了一套 “生态 + 工程 + 计算” 的组合拳:

微生物不是随便凑在一起就能发挥作用的。研究发现,它们的 “组队” 遵循三大生态原则:

优先效应:先 “定居” 的微生物会影响后续群落结构,就像先到的客人决定派对氛围;关键类群:少数微生物能 “牵一发而动全身”,比如固氮菌直接决定植物氮素供应;功能冗余:多种微生物可能干同一件事,确保某类微生物 “缺席” 时功能不中断。

就像给电脑写代码,科学家给微生物装上 “智能模块”:

生物传感器:让微生物 “感知” 植物的 stress 信号(如干旱时的激素变化);逻辑开关:只有当 “植物缺水 + 病原菌入侵” 同时发生时,才启动防御功能,避免 “瞎忙活”;群体感应系统:微生物间互相 “喊话”,达到一定数量才行动,比如集体形成抗逆生物膜。

为解决实验室成果到田间的 “死亡谷” 问题,团队采用:

研究的最大突破,是提出 “可编程全息生物” 概念 —— 让植物与微生物形成 “双向对话” 的智能系统:

实验显示,经过设计的微生物群落能使干旱条件下作物产量提升 15%-30%,同时减少化肥使用量 40% 以上。

抗逆作物:在干旱、盐碱地推广 “微生物强化” 种子,让贫瘠土地实现丰收;绿色种植:减少化肥农药使用,缓解土壤酸化、板结等问题,助力生态农业;精准农业:结合土壤传感器,动态调控微生物功能,实现 “按需供给”;边际土地开发:通过微生物改造,让沙漠、矿区等闲置土地变成可耕地。

研究团队表示,下一步将针对小麦、玉米等主粮作物开展田间试验,同时建立 “微生物资源库”,为不同地区、不同作物定制微生物方案。

当气候变化成为农业最大变量,“靠天吃饭” 的传统模式亟待升级。这项研究告诉我们:植物的 “微生物盟友” 不是偶然的自然馈赠,而是可设计、可调控的战略资源。未来,农田里的 “隐形战队” 将与作物并肩作战,用更智慧、更绿色的方式守护全球粮食安全。

或许在不久的将来,农民播种时不仅要选好种子,还要带上专属 “微生物营养液”—— 这,就是气候韧性农业的新图景。

来源:农科最前线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