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4岁的小云与济南某MCN机构签下类似“卖身契”的协议,因不堪“变态管理”强行退出后,竟被起诉索赔近1.7万元“损失”。这份失衡的契约背后,是未成年人权益保护面临的现实挑战,更敲响了规范行业行为的警钟。
“几十条条款全是‘公司有权做什么’,几乎看不到孩子有什么权利。”山东李女士的痛心控诉,将一份针对未成年人的不平等合同暴露在公众视野中。
14岁的小云与济南某MCN机构签下类似“卖身契”的协议,因不堪“变态管理”强行退出后,竟被起诉索赔近1.7万元“损失”。这份失衡的契约背后,是未成年人权益保护面临的现实挑战,更敲响了规范行业行为的警钟。
无独有偶,河南南阳一位正在读初中的15岁女孩七七不久前因一组素颜街拍视频在网络上走红,多家MCN机构开出各种条件欲签约七七,均被理智的家长拒绝。
从诸多明星早年与经纪公司的纠纷,到如今未成年人被MCN机构的不平等合同裹挟,“契约陷阱”从未远离,尤其当对象指向心智尚未成熟的青少年时,其危害更需警惕。
小云与某MCN机构签下的这份契约暴露的不仅是合同的不公,更是某些机构对未成年人的刻意围猎。细看这份合同,权利义务严重不对等:机构手握管理权、解约权、索赔权,未成年人却仅背负着履约义务和高额违约金。6个月1.3万元工资与1.7万元索赔额形成鲜明对比,本是专注学业、畅享青春的年纪,却被卷入直播行业的利益漩涡。
涉事MCN机构的操作手法具有一定典型性,折射出部分行业对未成年人权益的漠视。先用“明星梦”“高收入”诱导心智尚未成熟的未成年人,在后者看不懂条款、监护人未充分知晓的情况下签约,再通过严苛的、不规范不公平的管理榨取价值,最终在未成年人难以承受而退出时,以高额违约金施压牟利。更令人担忧的是,调查发现该机构还有其他未成年主播,这说明此类现象并非个例。
为何明显不公的协议条款能堂而皇之地存在?事件曝光后,当地多部门迅速介入调查,小云家乡主动提供法律援助,这些及时举措值得肯定。但个案的解决远非终点,更需反思:为何未成年人能轻易签订超出其认知能力的合同?法律层面早已明确,未成年人签订与其年龄、智力不相适应的合同,效力本应受限。但现实中,一些机构利用家长法律意识不足、维权成本较高的弱点,将法律风险转嫁给未成年人和其家长。
保护未成年人不能仅靠事后补救,更要事前防范。监管部门需针对直播行业设立未成年人保护红线,明确禁止与未成年人签订不平等合同,严格限定违约金比例,对诱导未成年人辍学直播、实施不规范管理的行为依法严惩。
家庭与学校构筑的双重防线,在青少年成长中更需筑牢守稳。当“网红梦”的诱惑持续升温,更应引导孩子认识到,真正的成功不是直播间里转瞬即逝的流量狂欢,也不是镜头前刻意营造的光鲜幻象,而是知识积累沉淀出的深厚底气,是健全人格与优良品格涵养的持久力量。
未成年人成长环境的纯净度,直接关系到社会发展的根基。直播行业的蓬勃发展本无可厚非,但绝不能以牺牲未成年人的权益为代价。那些唯利是图,将未成年人视为流量工具、用不平等合同设套的行为,不仅违背商业伦理,更触碰了法律与道德的底线。
此次事件应成为规范行业发展的契机,从业机构要强化“保护优先”的意识。明确任何商业利益都不能凌驾于未成年人权益之上;监管部门要完善常态化监督机制,让保护条款真正“长出牙齿”;全社会则要形成广泛共识,共同抵制侵害未成年人权益的行为。
青春的舞台,理应在阳光下舒展。筑牢未成年人权益保护防线,别让MCN机构变成吞噬青少年的陷阱,这既是对每个家庭负责,也是对社会未来的担当。
撰文/孔德淇
本期话题
这类针对未成年人的合约,你认为什么最重要?评论区聊聊~
来源:川观新闻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