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榜一大哥”喊话旺仔小乔:还钱!自称换不来线下见面,受到了欺诈,曾一周刷了24个嘉年华,累计超7万块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8-05 08:22 1

摘要:上海某写字楼的深夜,“别难过” 对着电脑屏幕里的律师函叹了口气。屏幕上 24 个嘉年华礼物的记录还在闪烁,每个 3000 元的虚拟礼物,曾是他与网红 “旺仔小乔” 之间的 “情感货币”,如今却成了法庭上的证据。这场牵涉 80 万元打赏的纠纷,像一面镜子照出直播

上海某写字楼的深夜,“别难过” 对着电脑屏幕里的律师函叹了口气。屏幕上 24 个嘉年华礼物的记录还在闪烁,每个 3000 元的虚拟礼物,曾是他与网红 “旺仔小乔” 之间的 “情感货币”,如今却成了法庭上的证据。这场牵涉 80 万元打赏的纠纷,像一面镜子照出直播时代的荒诞:有人为虚拟灯牌等级一掷千金,有人把 “加微信” 的承诺当成契约,而法律在虚拟与现实的夹缝中,还在寻找平衡的支点。

“消费到 20 级灯牌就能加私人微信”—— 旺仔小乔直播间里这句轻飘飘的承诺,让 “别难过” 开始了长达十个月的打赏之旅。他的充值记录显示,从最初的几百元到后来单周 24 个嘉年华(合计 7.2 万元),打赏金额像滚雪球般增长。但直到账号被封禁,他始终没等来那个期待已久的微信好友申请,只收到过平台后台冷冰冰的回复:“多支持下语音厅的歌手哦。”

这种 “等级 - 特权” 的游戏规则在直播界并不新鲜。某直播平台的内部数据显示,设置 “加微信”“线下见面” 等奖励的主播,用户打赏金额平均高出普通主播 3.2 倍。但这些承诺大多游走在灰色地带 —— 广州某 MCN 机构从业者透露,“90% 的主播承诺都是口头支票,真正兑现的不足 5%”。就像旺仔小乔那句 “你来坐我头上” 的玩笑话,在粉丝听来是亲密承诺,在主播那里可能只是活跃气氛的话术。

陕西律师赵良善的办公桌上,摊着两份截然不同的判决书。海南那起 6 万元打赏案中,法院认定 “成年人应对自己的打赏负责”;而江西的 25 万元打赏案,法院却判决主播返还 8 万元,理由是 “利用暧昧关系诱导消费”。这种差异让 “别难过” 的 80 万元追讨之路充满变数。

关键的分歧点在于打赏的性质。如果是单纯的赠与,主播不兑现承诺顶多算违约;如果被认定为附条件的消费,情况就完全不同。上海二中院今年 7 月的指导案例指出:判断的核心在于 “打赏是否与特定承诺直接挂钩”。就像 “别难过” 提供的聊天记录里,旺仔小乔团队明确将 “语音厅消费” 与 “演唱会门票” 绑定,这种情况下的打赏更可能被视为 “购买服务” 而非无偿赠与。

但现实往往更复杂。某直播平台的用户协议里藏着这样一条:“虚拟礼物仅为用户表达喜爱的方式,不构成合同关系。” 这意味着一旦发生纠纷,用户很难凭平台记录主张权利。正如那位海南案件中的原告,即便能证明主播承诺 “处对象”,也敌不过平台协议里的免责条款。

旺仔小乔那场引发争议的 “蒙面演唱会”,或许早就埋下了纠纷的伏笔。268 元到 968 元的票价,全程不露脸的表演形式,让网友质疑 “到底在为谁买单”。这种质疑在打赏纠纷中同样存在:当粉丝为 “旺仔小乔” 这个 ID 消费时,他们到底在为歌声付费,还是为想象中的人设买单?

心理学上的 “投射效应” 在此刻显现 —— 粉丝会把理想伴侣的特质投射到网红身上,而网红团队则有意无意地强化这种想象。“别难过” 索要的签名、门票和见面,本质上是想将虚拟关系实体化。但正如演唱会最终因 “身体原因” 延期,虚拟人设与现实之间的鸿沟,注定难以弥合。

更值得深思的是平台的角色。数据显示,头部主播的打赏分成可达 50%,这意味着 “别难过” 花的 80 万中,平台至少抽成 40 万。但在现行规则下,平台往往只负责收钱,却不承担担保责任。就像这次纠纷中,旺仔小乔的账号被封禁,平台既没介入调解,也未主动冻结相关款项。

“别难过” 的律师函里有句话格外刺眼:“我就想要个签名。” 这句朴素的诉求背后,是 80 万元买不来的清醒。在直播经济爆发的这几年,类似的故事不断上演:有人挪用公款打赏被判刑,有人离婚时才发现配偶给主播转账数百万元,还有人像 “别难过” 这样,在虚拟世界的狂欢后,试图用法律找回现实的边界。

或许我们都该问自己一个问题:当手指在屏幕上点击 “赠送嘉年华” 时,到底在购买什么?是片刻的关注,虚拟的尊重,还是误以为能换来的真情?江西那个拿回 8 万元的原告在判决后说:“与其说是胜诉,不如说终于认清了 —— 那些隔着屏幕的甜言蜜语,其实按字收费。”

这场 80 万元的追讨战还没结束,但它已经给所有直播参与者提了个醒:主播的承诺别轻信,打赏的金额要理性,而平台和法律,是时候为这场虚拟游戏制定更清晰的规则了。

来源:中国食品安全网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