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07年,一篇题为《汉谟拉比法典与商汤关系新论》的论文在《武汉科技学院学报》悄然发表。当读者翻开期刊,映入眼帘的是石破天惊的论断:古巴比伦的汉谟拉比王与中国商朝的建立者商汤是同一人;著名的《汉谟拉比法典》实为商汤命人刻制的《典宝》;中华文明可能起源于美索不达
2007年,一篇题为《汉谟拉比法典与商汤关系新论》的论文在《武汉科技学院学报》悄然发表。当读者翻开期刊,映入眼帘的是石破天惊的论断:古巴比伦的汉谟拉比王与中国商朝的建立者商汤是同一人;著名的《汉谟拉比法典》实为商汤命人刻制的《典宝》;中华文明可能起源于美索不达米亚平原。
十八年后,这篇沉寂已久的论文突然引爆中文互联网。在武汉大学因“杨景媛事件”陷入舆论漩涡的当口,这篇由武大教授李荣建参与撰写的论文,被网友冠以“学术殖化”“最硬核的文明认亲”等标签推上风口浪尖。
论文作者李荣建身份显赫——武汉大学阿拉伯研究中心主任,曾留学埃及、叙利亚,并担任过中国驻伊拉克大使馆一等秘书。作为知名阿拉伯问题专家,他的学术背景似乎为这一研究提供了权威背书。
在论证方法上,作者团队构建了一套看似自洽的逻辑链:
- **语言游戏**:通过“英汉同源词”追溯,认为“Hammurabi”读音近似“商汤”(Shang-tang),并宣称英语可能是用拼音方式抄录上古汉语形成的。
- **时空穿越**:将汉谟拉比在位时间(前1792-1750年)与刘歆推算的商汤伐桀时间(前1751年)强行匹配,制造“年代巧合”。
- **地名附会**:把巴比伦(Babylon)对应为商都亳,伊新(Isin)王朝对应有莘氏,拉尔萨(Larsa)对应夏王朝,形成“跨文明地图”。
更令人瞠目的是其核心推论:上古汉语曾是两河流域的主导语言,汉语从美索不达米亚迁移至黄河流域。基于此,《汉谟拉比法典》被重新定义为商汤命义伯、仲伯刻于苏萨城邦宝玉的《典宝》。
该论文的论证方法遭到考古学、语言学、历史学的三重质疑:
- **文字鸿沟**:古巴比伦的楔形文字是多音节表音文字,主要用于商业契约与神庙祭祀;而商朝甲骨文是单音节表意文字,服务于占卜记录。两者在形态、功能上毫无关联。
- **地理隔绝**:两河流域与黄河流域相隔数千里,迄今无任何考古证据证明两地存在上古时期的人员往来或文化传播。将马里(Mari)城邦对应《诗经》中的韦氏,纯属主观臆断。
- **语言幻象**:将闪米特语系的“汉谟拉比”与古汉语“商汤”进行音似类比,无视语言演变的复杂性。有学者尖锐指出:“这好比因英文字母与汉字偏旁形似,就断言英语源于汉语。”
更致命的是循环论证陷阱:因假设汉语曾主宰两河,故汉谟拉比是商汤;又因汉谟拉比是商汤,反证汉语源自两河。这种自我指涉的逻辑链,彻底背离了实证精神。
这篇论文的曝光时机耐人寻味——正值武汉大学因“杨景媛事件”面临学术诚信质疑。网友发现,问题论文在武大并非孤例:
- 从李荣建18年前的“文明西来说”,到杨景媛漏洞百出的硕士论文(如将“1949年”写成“1049年”、编造《离婚法》等),武大的学术审核机制形同虚设。
- 更令人忧心的是双重标准:质疑中国历史的伪学术可登堂入室,而对西方历史的合理质疑反遭压制。李荣建未因此文受任何处理,仍以教授身份开讲座传播观点。
《武汉科技学院学报》的学术定位同样存疑——该刊前身为《武汉纺织工学院学报》,非专业历史学期刊,却刊登如此跨学科的颠覆性假说。审稿环节显然未能甄别论证的致命缺陷。
此类研究的危害远超学术范畴:
- **动摇文明根基**:现代考古学以良渚、陶寺、石峁等遗址,构建了中华文明独立起源的完整谱系(距今8000年起步,3800年成熟)。“西来说”是对几代考古学家工作的否定。
- **污染公众认知**:社交媒体上出现“原来我们与巴比伦人是失散三千年的亲戚”等戏谑,消解了历史严肃性。当网友调侃“丹麦人是丹东迁去的,立陶宛源自景德镇”,学术尊严已遭解构。
- **助长投机学风**:此类研究为“语不惊人死不休”的伪创新提供温床。正如网友发现的另一案例:某教授声称“英国人起源于湖北英山县”“俄罗斯人祖先在湖湘地区”,将学术异化为臆想竞赛。
>巴比伦空中花园与殷墟甲骨文之间,直线距离超过6000公里。当武汉大学的教授试图用语言游戏将这段时空折叠,他真正折叠的是**学术的尊严与文明的独特性。
十八年前那篇论文的幽灵仍在游荡,它揭示的不仅是某个学者的异想天开,更是学术治理体系的裂痕——从期刊审稿的失守,到名校对“惊世假说”的默许。当杜钢建们宣称“英国人源于湖北英山县”,当李荣建们将汉谟拉比纳入商王谱系,中国学界需要的不仅是一声呵止,更是一场刮骨疗毒的学术正名运动。
毕竟,让商汤归于亳都,让汉谟拉比留在巴比伦,才是对两大文明最深的敬意。
来源:迷世书童H9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