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在25%~77%的结直肠癌中过度表达,在肿瘤细胞的增殖、分化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而EGFR抑制剂能阻断EGFR的信号传导,实现抗瘤效应。
随着精准医疗的发展,越来越多的靶向药逐步走入了肠癌觅友们的视野。
相比传统化疗,这些药物通过精准作用于肿瘤驱动基因,有效阻断了肿瘤细胞的增殖和转移,极大延长了生存时间。
今天我们将从两个角度出发,说一说结直肠癌靶向治疗的现状。
01
这些靶向药国内的肠癌患者能用上!
1
EGFR类靶向药
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在25%~77%的结直肠癌中过度表达,在肿瘤细胞的增殖、分化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而EGFR抑制剂能阻断EGFR的信号传导,实现抗瘤效应。
西妥昔单抗作为一种EGFR抑制剂,适用于RAS和BRAF均为野生型的转移性结直肠癌患者,常与化疗联合使用,能显著延长晚期结直肠癌患者的缓解率和生存期。目前,西妥昔单抗已被纳入可进行部分报销的中国国家医保乙类目录。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在接受西妥昔单抗治疗的过程中,患者可能会出现皮肤系统毒性(如皮疹、皮肤干燥、皮肤瘙痒、甲沟炎等)、过敏反应(如发冷、心动过速、低血压等)、低镁血症等不良反应,需要定期监测并给予对症处理。
图片来源:摄图网
2
VEGF类靶向药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通路通过诱导肿瘤血管生成为肿瘤“输送养分”,抑制这一通路能够有效限制肿瘤生长。贝伐珠单抗作为国内最早纳入国家医保乙类目录的VEGF抑制剂之一,适用于各类晚期转移性肠癌患者,但使用期间需要警惕高血压和静脉/动脉血栓风险,定期监测血压与凝血功能。
近年来,国产靶向药也取得不少突破。其中,呋喹替尼已被CSCO指南推荐为晚期结直肠癌三线标准治疗方案,并于2019年纳入国家医保乙类目录,总体安全性良好,常见不良反应有高血压、蛋白尿、转氨酶升高等。
瑞戈非尼则是一种多靶点酪氨酸激酶抑制剂,适用于标准化治疗失败的转移性晚期结直肠癌患者,是另一个重要的三线选择,不过在治疗期间,需要注意可能出现的肝功能异常、手足皮肤红肿疼痛、高血压等不良反应。
3
NTRK靶点靶向药
NTRK基因融合是一种少见但高度有效的分子靶点。在所有实体瘤中,包括结直肠癌,NTRK融合突变的总体发生率极低,但一旦存在,对拉罗替尼或恩曲替尼这类NTRK抑制剂反应极佳,客观缓解率可高达70%以上。
目前,拉罗替尼和恩曲替尼均已在国内获批,并纳入国家医保乙类目录,适用于所有NTRK融合阳性的实体瘤患者。不过,使用这两类药物时需要注意可能出现的疲劳、便秘等不良反应。
图片来源:摄图网
BRAF V600E突变曾被认为是结直肠癌中不良预后的典型标志。近年来,针对该靶点的精准治疗组合已显著改善患者生存。康奈非尼联合西妥昔单抗的方案,已被国外研究证实可以显著延长BRAF V600E突变晚期结直肠癌患者的无进展生存期和总生存期,改变传统治疗效果差的问题。
目前这一组合已被美国FDA批准用于BRAF V600E突变的晚期结直肠癌患者,但尚未在中国正式上市。其疗效为该类患者带来真正意义上的“突破式”治疗,被寄予厚望。
HER2过表达并不仅仅出现在乳腺癌或胃癌中,部分结直肠癌患者同样会出现HER2阳性,尤其在KRAS野生型中更常见。
近年来,HER2 靶向治疗在结直肠癌领域取得积极进展。其中,图卡替尼联合曲妥珠单抗的双靶向方案,已获得FDA加速批准用于二线及以上治疗HER2阳性转移性结直肠癌。虽然这一方案尚未在中国上市,但相关临床研究正在积极推进中,未来有望成为HER2阳性患者的标准方案。
KRAS突变长期被视为“不可成药”的难题,直到G12C这一特定亚型被成功靶向。目前,阿达格拉西布与索托拉西布等KRAS G12C抑制剂已在肺癌中获批,并逐步拓展至结直肠癌领域。
研究显示,这类药物联合EGFR抑制剂(如西妥昔单抗)使用,在既往治疗失败的KRAS G12C突变型结直肠癌患者中具有良好疗效。目前,该方案已获得美国FDA加速批准,但尚未在国内上市。
写在最后
SUMMARY TIME
过去在治疗癌症时,我们往往依赖传统的放/化疗方案,如今我们开始根据不同的分子特征“因人而异、因癌而异”,发展出了更精准、更有效的治疗方案。对患者而言,及时进行分子检测,了解自己的基因特征,是迈向精准治疗的第一步。
来源:胃肠病科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