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以中国|档案里的非遗故事第一期:挂甲寺庆音法鼓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8-05 10:06 1

摘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非遗传承工作。特别是春节及北京中轴线的申遗成功,点燃了非遗传承的火焰。为此,河西区文化馆与区档案

挂甲寺庆音法鼓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档案里的非遗故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非遗传承工作。特别是春节及北京中轴线的申遗成功,点燃了非遗传承的火焰。为此,河西区文化馆区档案馆共同打造推出线上栏目“档案里的非遗故事”。

此次合作以档案为媒,以非遗为介,通过挖掘河西文献中的非遗记忆,用原始史料的视角重新讲述传统技艺的传承脉络——那些藏于卷宗里的匠人笔记、记录在胶片中的工艺流程、封存在文献里的传承故事,都将在此一一呈现。栏目将带领观众翻开档案长卷,聆听泛黄纸页间的非遗回响,在档案的记载中感受传统技艺的温度,在历史脉络里读懂非遗文化的厚度与广度。我们期待以档案为钥匙,打开非遗历史的大门,让更多人通过这份跨越时空的文化对话,成为非遗的守护者与传播者,让古老技艺在档案的见证中焕发新的时代光彩。本期为第一期。

庆音法鼓

挂甲寺庆音法鼓銮驾老会由明朝崇祯皇帝后妃娘娘所赐的半副銮驾而得名。相传明代的挂甲寺地区(原名大孙庄)位居天津卫四官庄之首,每年向皇宫进贡后妃娘娘的“脂粉钱”。崇祯年间,大旱歉收,村民纳贡分文不少,受到后妃娘娘褒赏,亲赐“半副銮驾”以示恩泽。清雍正九年(1731年),半副銮驾起会,将法鼓与銮驾组合命名,成立挂甲寺庆音法鼓銮驾老会。清嘉庆六年(1801年),武法鼓由田庄传到庆音銮驾老会,在行会队列里加入飞铙、飞钹。半副銮驾几经损毁和修复,成为具有“活态传承”意义的明代珍贵文物,民间古韵得以传承。庆音法鼓表演中展示舒展而高难的舞蹈动作,大花式暗藏着太极十三绝的精华,显阳刚之气。2008年6月,津门法鼓·挂甲寺庆音法鼓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2008年6月,津门法鼓·挂甲寺庆音法鼓

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一、何谓銮驾?何谓半副銮驾?

古代帝王彰显威仪,所设仪仗用具和出巡乘坐车辆、轿辇,统称为“銮驾”。仅有仪仗而无车辆、轿辇,民间俗称“半副銮驾”。

銮驾分“帝驾”(又称武驾,为皇上所用)、“后驾”(又称文驾或彩驾,为皇后、嫔妃娘娘所用)。

帝驾仪仗为金器,如金瓜、斧钺,它既是皇帝宫廷仪仗,又是刑具,所谓“金瓜击顶”、“斧钺腰斩”。一般由宫中武士执掌。

后驾仪仗为木胎,角质灯罩,金漆彩饰,无刑具功能,主要起装饰作用,白天金光闪耀,入夜内燃灯烛,光亮新鲜。一般由宫中太监、宫女执掌。

目前挂甲寺庆音法鼓銮驾老会保存的“半副銮驾”,属于后驾,或称彩驾。所以无论是其形制样式、珠宝点缀、工艺造型等,都极具古代宫廷仪仗的装饰性风格,极具宫廷仪仗制作工艺、艺术形态的参考价值。

原珍藏于河西区文化馆的半副銮驾照片

二、“半副銮驾”何以在挂甲寺落根?

挂甲寺(现挂甲禅寺),是一座建于隋末唐初的古刹,原名曰“庆国寺”。相传唐太宗东征曾在此挂甲休息,并亲自将寺名更改为“挂甲寺”。又据《重建挂甲寺碑记》载:明万历二十八年,游击将军张良相在抗倭战斗得胜后,来到挂甲寺遗址,听说了唐朝旧事,于是效法前人,也在挂甲寺“挂甲”庆贺胜利。时事相沿,渐渐地寺庙名号大于村名,民众相习直呼挂甲寺,而遗忘了大孙庄原名。

明代挂甲寺村为天津卫四官庄(大孙庄、小孙庄、郑庄子、杨庄子)之首,统辖四十八村,所得钱粮税赋世供皇宫后妃娘娘所用,史称“脂粉钱”,俗称娘娘的“胭脂粉地”。明末崇祯时期(1628—1644年),全国大旱,唯有海河两岸连年丰收,村民历年纳贡,无缺无欠,因而受到后妃娘娘的赞赏,亲赐“半副銮驾”以示恩泽。村民们将半副銮驾保存在挂甲寺大庙内(后移存挂甲寺东大街佛堂内),逢年过节将其请出摆放、祭拜,以表达敬仰之情和荣耀之感。从此“半副銮驾”落根于挂甲寺村,至今近400年。

明崇祯年间赐予

挂甲寺村的“半副銮驾”题字

三、先有“半副銮驾”后有“法鼓老会”

据老人讲:自从“半副銮驾”落根于挂甲寺村后,逢年过节村民们都要将銮驾请出“吹吹打打”地祭拜一番,但当时该村并未有法鼓会。直到清雍正九年(1731年) 村民们共同商议“请人传艺”,才成立了“法鼓会”。又因为挂甲寺村古有“庆国寺”,村民们便据此为法鼓会取名为“庆音法鼓”,而“半副銮驾”顺理成章地成为法鼓会的随从仪仗和摆设,故最终命名为“挂甲寺庆音法鼓銮驾老会”。目前挂甲寺庆音法鼓銮驾老会所存“半副銮驾”计有23种,46件,其中似可分为:随驾仪仗、执事类:日月龙风扇,九曲黄罗伞、金瓜、钺斧、朝天蹬;佛八宝类:轮(法轮)、螺(法螺)、伞(锦伞)、盖(天盖)、花(荷花)、罐(宝罐)、鱼(双鱼)、长(盘长);吉祥物饰品类:蝠、元、扇、磬、茹、艾、方;另有软对、硬对、高照、手挑灯、气死风灯、七星灯等等。

挂甲寺庆音法鼓銮驾老会

现场演出照片

四、近现当代半副銮驾沉浮

清末民初,军阀混战,民生调蔽,天津各种民间艺术活动受到严重影响,挂甲寺村的庆音法鼓銮驾老会亦然,所以在村民中流传着这样一句话:“挂甲寺的会活受罪,当了棉被去出会”。这一方面反映了当时挂甲寺村民的经济状况,另一方面也反映了为维护半副銮驾的荣誉,村民们克服种种困难也要坚持出会的信念与决心。据相关资料记载1936年(民国24年)天津最后一次天后宫妈祖娘娘巡游的“皇会”时,挂甲寺庆音法鼓銮驾老会就因为銮驾的特殊地位,被排列在众会之前。其后整个日伪时期半副銮驾蛰伏隐藏从未露面。直到1946年光复后,村民们才再次将其请出,并集资维修,恢复了法鼓銮驾老会在各地庙会中的活动。

新中国成立以后百业复兴,各种广场民间艺术纷纷登场亮相。1953年3月挂甲寺庆音法鼓銮驾老会,代表天津参加在北京举行的华北地区民间音乐舞蹈汇调演,这是新中国成立以后,天津派出的第一个民间艺术团体,且在演出中受到专家学者的广泛关注和好评。1957年,区政府出资对銮驾进行了修整,并参加了当年天津市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的大型演出活动,进行了“设摆”表演。

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挂甲寺与杨庄子、黑牛城等村合并,称为长青公社。随着“破除封建迷信”活动的深入开展,挂甲寺僧人离散,庙宇破废,村民将半副銮驾移存到挂甲寺村所属董存瑞生产队大队部(属私人院落,原址在今解放南路立交桥北引桥附近)。1984年,挂甲寺街和文化站出资2000元,2004年区政府再次出资5000元,与此同时村民们自愿捐资数千元,合力整修銮驾,购置设备、装具,使得历尽沧桑的这半副銮驾和法鼓老会重放光彩。

1985年天津市古文化街落成典礼暨“天后宫庙会”,挂甲寺庆音法鼓銮驾老会携“半副銮驾”隆重设摆亮相(从元月1日至18日连摆18天);1989年该会参加了北京“龙潭杯”民间花会大赛;1990年改编为舞台表演形式,参加“河西艺术节”演出;2005年农历三月二十三,参加天津市大型“妈祖祭典——皇会”演出活动;2006年,参加天津建卫六百年大型庆祝演出活动;同年6月10日至16日挂甲寺庆音法鼓銮驾老会,参加在天津博物馆举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果展。天津卫视、电台“话说天津”等节目多次播放“半副銮驾”的历史和相关资料,直至“半副銮驾”在天津非物质文化遗产馆精彩亮相,并引起天津民众广泛关注。

挂甲寺庆音法鼓

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傅保安

五、传承谱系

第一代:张新斋

第二代:闫来德

第三代:傅金发

第四代:范宝和、陶起有

第五代:闫文和

第六代:杨连芳、郭振清

第七代:徐文才

第八代:孙谦

第九代:傅宝安、孙宝昌。

挂甲寺庆音法鼓銮驾老会发展至今已历经九代传承,历近400年历史沧桑,期间朝代更迭、天灾人祸,几度沉浮……。然而他们以民间集体收藏、保护的方式,真真切切地为我们留下了一笔无比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留下了一份珍贵的历史记忆,一段民间信仰佳话,一批我国古代宫廷艺术的瑰宝。

现代的挂甲寺庆音法鼓的传承与发展已经逐步融入了现代化的科技手段,赋能了智能化的应用场景,让大家沉浸式的体验庆音法鼓真正的魅力。走进天津市河西区西岸非遗体验馆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挂甲寺庆音法鼓展示区,市民和游客借助VR技术沉浸式体验庆音法鼓的表演现场。为帮助体验者更好地掌握庆音法鼓演奏技巧,挂甲寺庆音法鼓VR体验软件配备了教学视频功能。由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挂甲寺庆音法鼓代表性传承人傅宝安亲自示范,从基础的握槌姿势、击鼓手法,到复杂的曲牌演奏技巧,都有细致的讲解与演示。据介绍,这款软件设有3种难度模式。简单模式下,节奏舒缓、鼓点清晰,初次接触庆音法鼓的新手可轻松上手。正常模式中,节奏加快、鼓点复杂度提升,考验体验者的反应速度与协调性。困难模式则是高手的挑战场,复杂多变的鼓点、迅疾的节奏,全方位检验体验者的技艺,带来酣畅淋漓的打鼓体验。

河西区文化馆工作人员

现场指导小朋友们利用VR沉浸式体验

挂甲寺庆音法鼓的表演

来源:网信西青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