抽动症别慌张,中医教你按摩这4穴,跟着做止抽舒缓更安心!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8-05 14:50 2

摘要:在我们中医儿科的诊室里,经常遇到像小明妈妈这样焦急的家长。小明这孩子,八岁,聪明得很,可最近几个月,他妈妈发现孩子总是不由自主地快速眨眼、皱鼻子,有时肩膀还一耸一耸的。家长开始以为是坏习惯,纠正了几次不见好,反而更频繁了,这才赶紧带孩子来看。

在我们中医儿科的诊室里,经常遇到像小明妈妈这样焦急的家长。小明这孩子,八岁,聪明得很,可最近几个月,他妈妈发现孩子总是不由自主地快速眨眼、皱鼻子,有时肩膀还一耸一耸的。家长开始以为是坏习惯,纠正了几次不见好,反而更频繁了,这才赶紧带孩子来看。

经过详细问诊和必要的检查,我告诉小明妈妈,孩子的情况符合“抽动障碍”的表现。听到这个诊断,孩子妈妈的眼圈立刻就红了,担忧全写在脸上:担心孩子被同学笑话,更担心长期用药会不会影响发育。这份心情,我完全理解。

我常和家长说: 抽动症在儿童期并不少见,它核心是神经系统发育过程中的一种暂时性功能失调,表现为不自主、反复、快速的动作或发声。虽然部分孩子随着成长,症状会自然减轻甚至消失,但及时的、恰当的管理非常重要。这不仅能减轻症状本身对孩子生活和自信心的冲击,更能避免因误解、压力带来的二次伤害。

在和小明妈妈沟通治疗方案时,除了根据孩子具体情况可能建议的药物或行为干预,我总会提到中医的视角和我们可以做的辅助努力。 中医看这类问题,常常关联到“肝风内动”、“脾虚痰扰”或者“心神不宁”。调和内在的失衡,是中医的强项。

看着小明妈妈既想积极治疗又对药物心存顾虑的眼神,我通常会建议: 在遵医嘱进行必要治疗的同时,家长可以在家尝试一些安全、温和的中医辅助方法,比如按摩特定的穴位。我告诉她们: 别小看这几个穴位,通过正确、持续的刺激,它们能帮助平肝熄风、健脾安神、调和气血,起到安抚神经、放松身体的作用,对缓解抽动的频率和强度,改善孩子的整体状态是有帮助的。

小明妈妈听了很感兴趣,详细询问了具体怎么做。我给她推荐了四个临床上常用于辅助调理儿童抽动、帮助宁心安神的穴位: 百会、太冲、合谷和足三里。并详细示范了定位和轻柔的按摩手法,强调 “坚持”和“轻柔” 是关键,更要把它当作一种亲子间的放松互动,而不是任务。

小明妈妈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开始了。每天睡前,她都会用温暖的手指,按照指导,轻柔地为小明按摩这些穴位。坚持了一两周后,她惊喜地发现,小明眨眼的频率似乎降低了,晚上入睡也安稳了一些,整个人的紧张感有所减轻。

百会穴:头顶的“安神开关”

百会穴位于头顶正中,两耳尖连线与头正中线的交点处。中医视百会为诸阳之会,总督一身阳气,具有醒脑开窍、镇静安神、升阳固脱的作用。对于抽动症伴随的注意力不集中、烦躁不安有很好的调节效果。现代研究也提示,刺激百会穴可能影响大脑皮层功能,调节神经兴奋性。

小明妈妈在按摩小明头顶的百会穴时,动作非常轻柔,像在安抚。她感觉到按摩后,小明躁动的身体会逐渐放松下来,眼神也显得更沉静,仿佛接通了一个让心神安宁的开关。

太冲穴:平息肝风的“要冲”

太冲穴位于足背,第一、二跖骨结合部前方的凹陷中(大脚趾和二脚趾趾缝向后延伸的骨缝间)。中医认为太冲是肝经的原穴和输穴,是平息肝风、疏肝理气的关键穴位。肝主筋,肝风内动常被认为是抽动症的重要病机,按摩太冲能有效疏泄过亢的肝气,缓解因情绪紧张加重的抽动。

小明性格比较敏感,容易着急。妈妈在给他按揉太冲穴时,常常能感觉到他足部肌肉的紧绷。神奇的是,持续按揉一会儿后,紧绷感会慢慢消失,小明紧锁的眉头也会舒展开,情绪明显平稳不少。妈妈觉得这就像给孩子的“小火山”找到了一个安全的泄压阀。

合谷穴:通络止痉的“能手”

合谷穴位于手背,第一、二掌骨之间,约平第二掌骨桡侧中点(拇指和食指张开,虎口肌肉最高处)。合谷穴是大肠经的原穴,中医认为其有通经活络、镇静止痉、疏风解表的功效。对于头面部(如眨眼、咧嘴)和上肢(如耸肩、甩手)的抽动有较好的舒缓作用。

当小明出现频繁眨眼或耸肩时,妈妈会轻轻握住他的手,按压合谷穴。她发现,按压后小明局部抽动的肌肉群会慢慢放松,动作幅度和频率常会有所减轻。这个穴位就像是一个能快速安抚局部神经兴奋性的“开关”。

足三里:培土宁风的“基石”

足三里位于小腿外侧,犊鼻(外膝眼)下3寸(约四横指),胫骨前嵴外一横指处。此穴是足阳明胃经的合穴,也是著名的强壮要穴。中医认为“脾胃为后天之本”,脾虚则易生痰湿,痰湿内扰可引动肝风。按摩足三里能健脾益气、和胃化痰、扶助正气,从根本(“培土”)上来“宁风”。

小明妈妈每天都会坚持为他按摩足三里,她相信这能增强孩子的体质和抵抗力。按摩后,小明的小腿感觉暖暖的,胃口似乎也好了一些。妈妈觉得,这个穴位就像是在为孩子的身体“打地基”,让内部环境更稳定,减少抽动发生的“土壤”。

经过一段时间的综合干预(包括遵医嘱的规范管理)和坚持穴位按摩,小明的抽动症状虽然没有完全消失,但发作的频率和强度都有了明显的改善。更重要的是,通过按摩时的亲子互动,小明的情绪更稳定了,自信心也有所增强。妈妈也学会了更平和地看待孩子的状况。

小明的经历提醒我们,抽动症的管理是一个需要耐心和综合手段的过程。中医穴位按摩,作为一种安全、无创的辅助疗法,可以在调和气血、平肝熄风、宁心安神方面发挥作用,帮助孩子更好地放松,减轻症状带来的困扰,提升生活质量。

通过刺激特定穴位来调节神经功能、改善症状,体现了中医“整体调节”和“治未病”的思想。现代医学也认识到,温和的体表刺激(如按摩)可以影响神经系统,调节神经递质(如多巴胺、5-羟色胺)的平衡,这可能是其缓解抽动症状的部分机制。

当然,必须强调的是,穴位按摩绝不能替代正规的医疗诊断和治疗,尤其对于中重度抽动症或伴有共患病(如多动症、强迫症)的孩子。它只能作为在专业医生指导下,药物治疗、行为疗法(如习惯逆转训练)、心理支持和家庭教育等综合管理方案中的一项有益补充。家长务必保持理性,密切观察孩子反应,并定期复诊。

结语

面对孩子的抽动症,焦虑在所难免,但请相信科学和孩子的成长力量。通过积极的综合干预,配合像穴位按摩这样温和的中医辅助方法,我们可以帮助孩子更平稳地度过这个阶段。像小明妈妈一样,用爱与科学的方法陪伴孩子,理解症状,减轻负担,孩子的笑容终会如阳光般更加灿烂。家长们不妨在专业指导下,尝试学习这些简单的中医按摩技巧,为孩子多添一份安心的守护。

来源:中医眼科专家赵爱霞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