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7月末的河南,一则佛教界的人事变动引发关注:在白马寺担任20年方丈的印乐大师调任少林寺新住持。这一消息让人们的目光再次聚焦于这座有着1900多年历史的中国第一古刹——洛阳白马寺。而随后媒体对白马寺现状的探访,却意外展现了一幅与当下许多著名寺庙截然不同的图景:这
千年古刹的现代坚守:从白马寺的"免费"看佛教本真
7月末的河南,一则佛教界的人事变动引发关注:在白马寺担任20年方丈的印乐大师调任少林寺新住持。这一消息让人们的目光再次聚焦于这座有着1900多年历史的中国第一古刹——洛阳白马寺。而随后媒体对白马寺现状的探访,却意外展现了一幅与当下许多著名寺庙截然不同的图景:这里没有商业喧嚣,没有高价香火,有的只是僧人耕作诵经、游客安静参观的和谐画面。在商业化大潮席卷各大宗教场所的今天,白马寺的这份坚守显得尤为珍贵。
走进白马寺,最直观的感受就是"免费"二字。与许多寺庙动辄几十上百元的门票、高价香火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白马寺内除去寺院法物流通处和讲解处外,几乎找不到任何收费项目。三支自取的香是免费的,随处可见的饮用水是免费的,甚至连茶舍里的普洱茶、绿茶、苦丁茶都可以无限续杯。这种"免费"并非简陋的施舍,而是精心准备的供养——茶舍设在竹林旁,环境清幽;工作人员用茶壶精心泡制各类茶饮;60多桶冰水、温水在全寺各处供应点循环补充。这种对细节的关注,恰恰体现了白马寺"以客为尊"的服务理念,而这种理念背后,是对佛教布施精神的现代诠释。
白马寺的这种非商业化运营模式,在当今中国的宗教场所中实属罕见。多位当地村民向记者表示,白马寺一直以来都没有商业化,"水吃的都没有卖的,需要自带"。这种坚持并非出于落后或保守,而是对佛教本质的一种回归。佛教自东汉永平十一年(公元68年)传入中国并在白马寺扎根以来,其核心精神之一便是"去商业化"。佛陀当年创立僧团时就规定僧人应当少欲知足,不蓄金银,靠托钵乞食为生。白马寺作为中国佛教的祖庭和释源,坚守这一传统,实际上是在守护佛教最本真的面貌。当许多寺庙将商业化包装为"现代化"时,白马寺的选择提醒我们:宗教场所的本质是精神家园,而非盈利机构。
从更深层次看,白马寺的这种运营模式反映了一种可贵的文化自信。作为中国第一古刹、世界著名伽蓝,白马寺完全有条件像其他著名寺庙一样开展各种商业活动,获取丰厚收入。但它选择了另一条路——不靠商业手段吸引游客,而是以纯净的宗教氛围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赢得尊重。这种自信来源于其悠久历史:始建于东汉的白马寺,是中国佛教的发源地,中国僧院便因它而泛称为"寺"。这份厚重的历史积淀,让白马寺有底气在现代社会中保持自己的节奏和品格。当游客漫步寺中,感受到的不是商业喧嚣,而是跨越千年的文化脉动,这种体验本身就成为最珍贵的"卖点"。
白马寺的案例给我们一个重要启示:在商业化大潮中,文化场所应当如何保持自己的本真?答案或许就藏在白马寺的日常中——尊重传统但不固步自封,服务大众但不唯利是图。寺内僧人耕作诵经的身影,义工们忙碌换水的场景,游客安静参观的画面,构成了一幅和谐的现代宗教图景。这种和谐不是刻意营造的,而是源于对初心的坚守。当印乐大师结束在白马寺20年的方丈生涯前往少林寺时,他带走的不仅是个人修为,更有一套经过实践检验的寺庙管理理念。我们有理由期待,这种理念能在新的环境中继续发扬光大。
站在白马寺古朴的殿宇前,看着络绎不绝却秩序井然的游客,不禁让人思考:真正的文化传承不在于建筑有多宏伟,香火有多旺盛,而在于能否守住那份最初的精神。白马寺用它的"免费"告诉我们,佛教的本真是清净与慈悲,文化的魅力在于纯粹与深厚。在这个浮躁的时代,这份坚守显得尤为珍贵。或许,这正是白马寺历经千年而香火不断的真正秘诀——它不是用商业手段吸引人们前来,而是以文化的力量让人们自愿驻足。
来源:大西北一点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