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稽河原名祝其河,因祝其山得名,流经江苏省连云港市赣榆区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8-05 16:45 4

摘要:朱稽河,作为江苏省连云港市赣榆区南部的重要水系,是一条独流入海的河流,其源头位于赣榆区西部班庄镇境内的祝其山。河流最初因山得名,称“祝其河”,后在长期流传中音转为“朱稽河”,名称虽变,却保留了其地理渊源的印记。全河原长37.5千米,流域面积曾达175平方千米,

朱稽河,作为江苏省连云港市赣榆区南部的重要水系,是一条独流入海的河流,其源头位于赣榆区西部班庄镇境内的祝其山。河流最初因山得名,称“祝其河”,后在长期流传中音转为“朱稽河”,名称虽变,却保留了其地理渊源的印记。全河原长37.5千米,流域面积曾达175平方千米,历史上主要承担区域排涝、泄洪及陆源污染物入海的功能,是赣榆南部防洪体系的关键组成部分,与蔷薇河共同构成区域防汛屏障。

该河流域地势西高东低,上游山岭连绵,夹谷山、马山、葫芦山等海拔均超过200米,地形陡峻,沟壑纵横。正源发于祝其山,南流后转向东,在班庄镇境内与源自刘家山的孙家河汇合。左支为城头河,中支为主流,三源交汇,形成复杂水网。由于上游坡陡流急,历史上水患频发,自清乾隆年间起便屡疏屡淤,洪涝问题长期困扰沿岸居民。

为治理水患,自20世纪50年代起,地方政府持续推进河道整治。1949至1952年间,实施水系调整,将原有五条支沟整合为三条主河,其中居中者定为朱稽河,南为范河,北设朱稽副河。1956年,进一步推进水土保持工程,在上游修建小型水库、塘坝,开挖截洪沟,推行梯田建设与封山育林,有效控制水土流失。中游段实施裁弯取直,改道约9千米,提升行洪能力。

1974年,启动“上截、中改、下调尾”综合治理方案,先后开挖三项截洪工程,共截流117平方千米流域面积,使原本500立方米每秒的山洪不再直泄下游,既减轻了防洪压力,也为农业灌溉提供了稳定水源。1978年,实施朱稽河大规模改道工程,从朱稽桥闸向东新开河道,经郑园裁弯取直,最终汇入青口河挡潮闸南侧入海,原老河下游段并入范河系统,调尾功能转移。自此,朱稽河主干功能弱化,防洪重任转由新建的朱稽副河承担,原河道逐渐演变为区域性排涝水道。

朱稽河流域不仅自然地理特征显著,更蕴含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夹谷山位于河源附近,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历史地标,相传孔子曾在此以鲁国大司寇身份陪同鲁定公与齐景公会盟,史称“夹谷之会”,为春秋时期重要的外交事件。山上现存圣入殿遗址及圣入泉等古迹,建筑群占地约1.5万平方米,“夹谷啼莺”曾为“赣榆八景”之一,声名远播。

班庄镇作为革命老区,在抗战时期具有重要地位。孙家河源头的马山北麓建有1941年落成的抗日山烈士陵园,安葬着符竹庭、彭雄、田守尧等3576位烈士及国际友人汉斯·希伯的遗骨,园内碑亭铭刻周恩来、朱德、陈毅等领导人的题词,是国家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八路军东进支队及115师教导二旅曾长期驻扎于此,罗荣桓、陈光、肖华等将领在此留下战斗足迹。

此外,流域北部山区蕴藏丰富矿产资源,包括数十亿立方米的优质花岗岩和上亿立方米被称为“雪晶玉”的大理石。文化遗存方面,古城村存有西汉时期东海郡下属利城县的遗址,石碰沟发现汉代文化层,北部区域还出土西周时期文物,显示出该地悠久的人类活动历史。

朱稽河在朱堵漫水桥处分为南北两支,南支为原河道,经朱稽河挡潮闸由临洪口入黄海;北支即朱稽副河,自朱堵桥闸东流,经坝头林南直接入海。入海口右岸为三洋港,口门宽约150米,大潮时水深可达6米,可通行200吨级以下船舶,具备一定航运潜力。如今,朱稽河虽已由“大河”变为“小河”,但其在区域生态、历史文化和水利治理方面的价值依然深远。

来源:虎山沙漠飞鱼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