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快立秋了,大家都在忙着调整家里的饮食起居,准备迎接一个新的季节,这时候食品安全问题显得尤为重要,毕竟大家都希望在换季时能吃得健康、安心,让家人平安度过季节交替。
[奥特曼]快立秋了,大家都在忙着调整家里的饮食起居,准备迎接一个新的季节,这时候食品安全问题显得尤为重要,毕竟大家都希望在换季时能吃得健康、安心,让家人平安度过季节交替。
但你肯定想不到那些看似普通的冷冻虾仁、食用醋甚至保健品里头,竟然藏着让人不寒而栗的秘密,黑心商家为了赚那点昧良心的钱,啥招都想得出来,他们往食品里添加不该有的东西,把我们的健康当儿戏。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咱们平时买的这些吃的还能放心吗?
本文陈述所有内容皆有可靠信息来源赘述在文章结尾
想想那些让人后背发凉的案子,虾仁掺假,醋里有毒,保健品里下药,甚至馄饨馅都能动手脚,这些摆在货架上的商品,标价是钱但背后的真实成本,可能就是我们的健康。
您瞧瞧那些黑心商家,他们的算盘打得多精明,广东湛江那几家企业往冷冻虾仁里加磷酸盐,让一斤虾凭空“长”出二两水,这多出来的两成“肉”,成本几乎为零,利润却蹭蹭上涨。
包装上印着“纯天然”,专忽悠那些讲究健康又图省事的顾客,罚了七百多万,负责人几年不准再干这行,听着挺大快人心。
但细品这笔罚款摊到他们过去几年挣的黑心钱里,又能占多少?对他们来说这更像是一笔“风险投资”不走运罢了,跟“惩罚”两字可差得远。
浙江绍兴那家醋厂,直接用工业冰乙酸兑水当食用醋卖,这账算得更狠,成本能省下三分之二,工业冰乙酸里有重金属、甲醇,都是要人命的东西。
执法人员搜出九百多箱“毒醋”时,老板心里恐怕不是“我害了多少人”,而是“这批货要是卖出去,又能换回多少真金白银”,在他们眼里消费者的肝脏和肾脏,就是可以忽略不计的“外部成本”,他们的账本上从来只有“利”,没有“命”。
更可恶的还有北京那伙直播卖“神药”的,所谓的“包治百病”,其实就是掺了高血压药“布噻嗪”的糖块,正常人吃了轻则心慌头晕,重则要命。
可他们不怕,这东西吃了确实能出“效果”,能蒙住那些病急乱投医的消费者,为了让账本更好看,他们伪造报告,花钱刷好评,把毒药硬生生包装成了“爆款”,消费者安全不算什么,直播间不断跳动的订单数才是他们的KPI。
福建那个在馄饨馅里加硼砂的老板,理由更是让人心寒“顾客说口感好,回头客多”,为了那么一点虚假的“Q弹”,他把可能造成肝肾衰竭的工业原料,一勺一勺拌进了我们可能给孩子吃的食物里。
他们都精于算计,精确计算了原料成本、违法收益、被查的概率、可能的罚金,在他们的账本上,良心和道德早就被勾销了,法律的威慑在巨大的利润面前,也变成了可以算计、可以对冲的风险,这是一种彻底扭曲的“理性”,一种冰冷到骨子里的残忍。
光骂商家没用,得回过头来翻翻自己的账本,这本账往往算得有些糊涂,电商平台上,二十多块钱一斤的“鲜活”大虾仁,您动不动心?直播间里,主播声嘶力竭地喊着“最后三分钟,买一送五”,您抢不抢?超市货架上,同样一瓶醋,一个牌子卖二十,另一个只卖五块,您选哪个?
很多时候我们的选择,都被价格这个最直观的数字给左右了,总觉得省下的十块八块,是实实在在揣进了自己口袋,而那些看不见的风险,如“磷酸盐超标”、“重金属残留”,它们太遥远,太抽象,我们的大脑天生就倾向于选择眼前的、确定的利益,却容易忽视长远的、不确定的风险。
这是一种消费心理上的“近视眼”,我们相信“大不了就那样”,相信“我没那么倒霉”,甚至相信“国家都让卖了,还能有啥大问题”。
我们总用侥幸心理,给自己“图便宜”和“图省事”找借口,就像卖“神药”的主播,他利用的就是消费者“求速效”的急切;卖“毒醋”的工厂,他利用的是我们对正规厂家天然的信任;卖硼砂馄饨的店主,他利用的是我们对“口感好”的朴素追求。
我们肯花大把时间在购物软件上为几毛钱的红包“砍一刀”,却很少愿意花几分钟,仔细看看食品包装背后的配料表,那一长串拗口的化学名词,看着就头疼,索性眼不见为净。
这种无意识的“信息外包”,等于是把自己的健康选择权,拱手让给了那些我们根本不了解的商家,我们低估了恶的底线,也高估了商业社会自我净化的能力。
商家和消费者这两本账的背后,还有一本更宏大的账——整个社会的监管与信任账,国家“铁拳”行动的力度不可谓不大,从生产源头到销售终端,各种扫码溯源、智能监控的技术手段也都在上马,可为什么还是防不胜防?
因为“道高一尺,魔高一丈”,那些藏在乡间地头的作坊,或者一夜之间冒出来又消失的直播账号,更关键的是违法者也在“学习进步”,他们会研究检测标准,使用更隐蔽的添加剂来规避检查,这就像一场永不停歇的猫鼠游戏,而赌注是全体民众的健康。
这场博弈的成本是巨大的,每一次专项整治,都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而每一次丑闻的曝光,都在不断透支整个社会的信任,当我们在超市里拿起一袋食品,心里都要打个问号的时候,这种普遍性的不安全感,对社会的伤害是无形的,也是最深远的。
我们自己的账必须算得更清醒,这不仅仅是“不贪小便宜”那么简单,我们需要建立一种新的消费观,为安全和品质付费,是对自己和家人最划算的投资。
多花几块钱,买个信得过的牌子,买个配料表干净的产品,这省下的可能是未来巨额的医药费和无法挽回的健康,我们要学会把那些抽象的健康风险,折算成今天实实在在的成本。
当发现可疑产品时,不要犹豫,一个12315的电话,不仅是保护自己,也是在为净化整个市场环境这本大账,添上自己的一笔。
归根结底食品安全这场战役,没有旁观者,黑心商家在算他们的利润账,我们在算我们的省钱账,监管部门在算他们的执法账,但最终所有的账都会汇总到一本账上——生命健康的账。
在这本账面前,任何数字和算计,都显得微不足道,下次你站在货架前,看着两个价格悬殊的同类商品,不妨问自己一句:我到底,在为什么买单?
信息来源:
来源:墨迷聊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