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三个维度探索电影的主流价值表达

摘要:伴随中国电影产业的快速发展,创作观念亦在不断演进。当下,观众与市场都期待在一部电影中同时获得主流价值观的表达、娱乐商业价值的彰显以及文化艺术价值的实现。主旋律电影创作者在追求思想性艺术性的同时,亦期待达成大规模传播。商业电影作者也更注重把握时代脉搏和大众情绪,

伴随中国电影产业的快速发展,创作观念亦在不断演进。当下,观众与市场都期待在一部电影中同时获得主流价值观的表达、娱乐商业价值的彰显以及文化艺术价值的实现。主旋律电影创作者在追求思想性艺术性的同时,亦期待达成大规模传播。商业电影作者也更注重把握时代脉搏和大众情绪,承担价值导向的责任。这种趋势,对电影创作者提出新的要求。如何在作品中奏响时代主旋律,同时照顾到观众的多样化需求,是我在创作中思考并实践的问题。

主流价值观表达与具备时代特性的叙事有机融合,首要问题是如何找到最能引起观众共鸣的表达方式。我认为,可以在家国情怀、社会现实、传统文化三个维度上探索。

主旋律电影再现光荣历史、构建宏大叙事或歌颂英雄人物,激发观众的家国情怀。近年涌现的《我和我的祖国》《金刚川》《长津湖》等优秀作品,在延续这一传统中进行创新。我在创作《狙击手》时,也努力展现这种家国情怀,使观众获得身在祖国坚实怀抱的自豪感。《我不是药神》《送你一朵小红花》《人生大事》等优秀电影,紧密结合时代风貌和社会现实,展现社会进步,讴歌真善美,反映和颂扬了普通人的精神力量。创作电影《坚如磐石》时,我尝试将经典叙事元素与当代社会现实结合在一起,影片强调邪不压正的正义力量,弘扬当代中国人不畏黑恶、顽强斗争的精神。近年来,《哪吒之魔童降世》《长安三万里》《封神》等影片取材自人们耳熟能详的神话传说或历史故事,延续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唤醒扎根于观众心中的共同价值追求。我创作的电影《满江红》尝试展现忠义精神和民族气节,突破不同社会圈层和年龄代际的隔阂,引发广泛共鸣。

如何将类型电影的理论和方法论有效应用在创作之中?在我看来,首先要对类型电影理论的底层逻辑有精准认知。类型片创作要求创作者始终贴近观众的心理诉求。不同的电影类型,不是对作品样态简单的人为划分,而应向观众提供不同的心理体验。基于对特定电影类型和观众心理的准确认知,电影创作者能够高效地组织叙事和视听资源。为了避免类型片创作的同质化,我们还可尝试在依循类型原理的基础上突破类型,包括单一类型内部的突破,以及不同类型之间的融合。在《狙击手》的创作中,我尝试进行类型之间的融合。影片在战争片的主类型基础上,引入青春片的辅类型,将血与火的战争情节塑造为一场青春的历练,希望既贴近战争史实,又能引起当代年轻观众的共鸣。

讲好故事是当代电影的重要目标,叙事方法的研究是创作方法论的重要组成。在我看来,优秀的电影叙事可以被视作一个精密的动力系统,该系统能持续激发观众的观影兴趣。叙事动力大致有两种来源。一种是观众对外部世界的秩序追求。这为影片提供了持续的情节推动力,创作者要在叙事过程中不断提升维度。比如在《狙击手》中体现为主角应对战局、击败劲敌、突破自我,形成其戏剧行动的三个层次。另一种是观众对内心世界秩序的追求。我们需要不断地精细描绘人情人性的光谱结构,在叙事中不断丰富各光谱上的内容,完成系统的心灵刻画。在《狙击手》和《满江红》中,对人性的刻画从生存需求的角度入手,随着生死攸关的情境变化,当人物愿意为了崇高的精神目标而牺牲生命时,观众获得对人性升华的共鸣。

只有不断提升认知,才能创作出超越观众预期的跌宕情节,产生源源不断的叙事动力,激发出人物深邃的心灵力量,书写属于这个时代的主流叙事。

来源:光明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