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余观夫京华酒肆林立,而独以风味殊胜者,往往座无虚席,顾客盈门。孰不见,或北地炙羊,或南烹蟹鲙,异香穿巷,食者如云?廿余年前,有天门蒸菜异军突起,携四千六百余年荆楚饮食文明之精髓,由巾帼英才倪贵珠执鼎于京师,于“江南人家”“观园宴”中踵事增华,当垆笑靥,更添三分
▽天门茶经楼
蒸 菜 赋
文/甘海斌
余观夫京华酒肆林立,而独以风味殊胜者,往往座无虚席,顾客盈门。孰不见,或北地炙羊,或南烹蟹鲙,异香穿巷,食者如云?廿余年前,有天门蒸菜异军突起,携四千六百余年荆楚饮食文明之精髓,由巾帼英才倪贵珠执鼎于京师,于“江南人家”“观园宴”中踵事增华,当垆笑靥,更添三分春色;举盏乡音,犹带一缕烟霞。终使这一脉楚馔绝艺,享誉四方,名播京城。
泱泱华夏,楚蒸肇始。石家河畔,陶甑初鸣惊远古;云梦泽边,稻鱼共舞启新篇。天门形胜,聚千湖之灵气;蒸菜风流,冠九省之通衢。此乃中华烹饪之活水源头,更系长江文明之味觉图腾也。考古所见,陶甑纹路清晰如新,碳化稻谷犹带余香,堪为远古饮食文明之活化石也。商周之际,青铜甗簋铸礼乐之重;战国之时,楚墓竹简载蒸豚之方。《楚辞·招魂》“粔籹蜜饵”,已见甜蒸雏形;《齐民要术》“裹蒸鱼脍”,凸显技法成熟。汉墓庖厨明器,蒸器十居其七;唐代韦巨源《食谱》,“金银夹花”更见匠心。此般传承,辗转几千载,终汇于天门一地。天门蒸技,震古烁今。余曾受邀参加“天门首届蒸菜文化节”,亲眼目睹“千菜一蒸”之旷世奇观,创“吉尼斯世界纪录”也!
▽天门市城标之一——菜蒸天下
▽天门石家河遗址博物馆
▽石家河遗址出土文物
▽茶圣陆羽雕像和茶经楼
▽“天下第一蒸”
▽开笼
▽千道菜品出一笼
▽创吉尼斯世界纪录证明
天门蒸菜甲荆楚,三味秘法贯古今。釜涌云涛为热源,笼含星精作熔冶。粉蒸敷金屑,裹琼瑶而现琥珀之光;清蒸濯冰绡,沐玉露而凝水晶之魄;炮蒸腾烈韵,借滚油以奏霹雳之响。原形不改,自存太始鲜香;本味长留,犹带春华滋养。观其俗尚蒸道,宴必笼烟。百蔬可化青霓裳,五荤能作赤霞篇。蒸山煮海承古意,调鼎燮鼐谱新传。庖厨之间,蒸蔚成风而笼屉叠嶂;筵席之上,蒸气为虹而珍馐列仙。此乃“无菜不蒸”彰其盛,“无蒸不宴”见其虔也!
倪氏贵珠,天门之人。风姿绰约,韶华沉淀愈显雅韵;仪态万方,岁月流转不减秀色。其精研膳养之道,曾获“高级营养师”之衔。北漂京城,闯荡江湖,苦心经营酒店二座,承古法而创新意,守云章犹见本真。既恪守“粉蒸肉需七分肥三分瘦”之秘籍,又创“茶香蒸鱼”之新味。每以陆羽茶道入膳,暗合神农本草之机,蒸腾之间尽显养生三昧;常将黄岐药理化馔,巧融楚地时珍之华,鼎鼐之中自成滋补妙法。每至开笼,蒸汽氤氲中,但见其运甑如抚焦桐,调火似弈棋局,一招一式,皆含章法。乃蒸菜之集大成者也。政府嘉其功,授牌二店为“中国蒸菜之乡——蒸菜品鉴馆”,更命其为“中国蒸菜之乡文化推广者”“陆羽茶文化形象大使”。其技艺之精,令八方来客大快朵颐;其用心之诚,令天门蒸菜荣登华堂盛宴。
察其经营之道,恰似“阿庆嫂”之八面玲珑,又如董竹君之睿智机敏。迎宾待客则笑脸相迎,推陈出新则创意迭出。创“四季蒸法”——春取藜蒿伴茶香,夏用荷叶裹清凉,秋以桂露蒸肥蟹,冬借药膳暖衷肠。更将天门糖塑技艺化入点心,蒸出《楚辞》“瑶席”意象;取皮影戏艺投影蒸汽,但见楚凤翩跹云间。尤擅蒸器玄机,谓“蒸菜如制瓷窑变,火候不足则生涩,过猛则失其本真”。店中既有传统“三蒸九扣”之正味,又有融合现代之新馔,蒸笼叠起宛如千层雪,汽雾氤氲恰似四季春。改编天门童谣为席间雅乐,传唱江汉渔歌添时代新韵,终使顾客如云,高朋满座。故荣膺天门驻京商会副会长。
▽笔者与倪贵珠女士合影
▽“江南人家”酒楼牌匾
▽“观园宴”酒楼注册商标
▽“观园宴”酒楼雅间之一
▽“观园宴”雅座
▽“江南人家”酒楼雅间之一
▽“江南人家”雅座
▽“蒸菜品鉴馆”牌匾
蒸之为道,实乃文明缩影。蒸器象天,笼屉法地,水火既济,暗合阴阳之道。天开云梦甑,地涌汉江汤。一蒸一世界,一味一乾坤。石家河骨刻文明印记,倪贵珠承传技艺精魂。此味岂止悦口?实乃养天地之正气,育人文之精魄。今观天门蒸菜,既有古法之醇厚,又具时代之新意。其承前启后,使此楚地风味,得以香飘甚远,味传久远。此非庖厨小道,实乃文明传承之大功也!窃以为,鲜脍盈厨,自引门庭若市;真醇在鼎,能招食客光临。恭惟宝肆扬帆,鸿猷奋楫。秉初心而致远,怀雅志以登高。恒守“宾至如归”之诚,长燃“业开胜锦”之焰。将使朱楼焕彩,长飘四海之香;绣阁流芳,永驻三春之暖。
收束不禁赞曰:
石灶薪传千载暖,
贵珠甑里见灵辉。
凝成大地春秋气,
蒸就荆天霞外绯。
楚韵香随茶雾转,
周风魂共彩云飞。
莫言庖器非真雅,
此际玄机即道机。
时维乙巳立秋之日
於京华馨心斋
▽“全家福”
▽粉蒸肉
▽鱼糕与鱼丸
▽粉蒸排骨
▽粉蒸南瓜竽头
▽清蒸武昌鱼
▽“三蒸”
▽珍珠元子
▽泡蒸鳝鱼
▽排骨藕汤
▽天门西湖与茶经楼
来源:白浪情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