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还问我写字与书法的异同,我们先厘清书法与写字的关系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8-05 16:30 3

摘要:“书为心画,字乃心迹。”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留下了千古风韵,道尽了笔墨间蕴含的人生智慧。

朱默人/文

“书为心画,字乃心迹。”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留下了千古风韵,道尽了笔墨间蕴含的人生智慧。

细品其中意境,仿佛能听见,古人在案头凝神后那一笔落下时的轻响,如雨滴入湖,荡漾出人的情感与精神世界。

写字,是生活的常态,是沟通和表达,是日用而不觉的寻常之事。

孩提时,握笔学字,从简单的一横一竖,到后来的结构章法,每个人都在自己的纸上,描摹过这个世界的轮廓。

写字如种树,根在土壤,枝叶规整,不逾方圆。它重在规范,讲究清晰明了、规范端正。写信、作业、记账、书写日常琐事,那是一种实用主义下的恪守。

而书法,却如同种花。花虽不化柴米油盐,却能于平凡中生华彩,让枝头繁盛出不可复制的独特之美。

书法,是从写字升华出来的一场精神修行。它是意趣的流露,是美感的创造,更是一个人气韵、修养的外显。

倘若说写字是形的体面,那么书法便是灵的飞扬。借笔走龙蛇,诉胸中丘壑,把时光凝结在一纸之间。

有人常常疑惑,写字与书法,难道不是一回事吗?其实不然。

写字,只求“像”,求其工整、易识、合范式。数人同写“楷书”,几可混淆,不见分明高下。

书法则不同,经由个人性情熏染,同一首诗,在不同的人这里,可以跃出千万种气象。

有人清如幽烟,有人刚若铁划;有人潇洒自如,如风拂松林;有人沉稳厚重,如山巍静止。

缘何会有如此之大异?答案也许就在“心”。

写字,只用手,笔走纸上,不过形式功夫。

书法,却需用心,用神,用气,用情。如禅师参悟,须以敬畏之心进入方寸天地。每一次提笔,即是一次对自我、对历史、对文化的礼赞。

苏东坡云:“书必有意,若无意则止於写也。”所谓“书”,全赖心引手运。

有人说:会写字就等于会书法。其实这是种误解。

会写字,只是学会了工具;会书法,却需要读万卷书,行千里路,通古今,达内外,有分寸知进退,有气度承千载。不懂这一分敬意,便难以窥探书法的门庭。

书法与写字,是一粮一馔,一花一叶。二者本相伴,亦有高下。写字不可离规范,书法不能无魂魄。

在实际学习之中,就如同调和五味,既要基础扎实,从规矩中来,也需放飞自我,于规律之外得自由。

临帖是基础,如农耕播种,耐心积累,生根发芽。名家碑帖千锤百炼,字字皆有源头。初学者宜循序渐进,莫急于求成。

譬如曹全隶趣。《曹全碑》温润雅正,规整之余又不失灵动。硬笔柔笔互补促进,传统与今天齐头并进。

慢慢地,由规范到个性,由模仿到创作,每个人都能在方寸纸上,写活自己的一片天地——那时,书法才算真正走进了生活,融进了骨血。

其实,书法是一场修行,更是一场人生观照。因为一笔一划间,藏着耐心、包容、坚持、取舍。

它教会人顺逆之间自如转身,教会人于平淡中守住心安,于波折里体味深情。

终有一天,你会发现,书法不仅仅是写字那么简单。它是认识自我,是修炼灵魂,是穿越时空之后,回望内心的宁静与辽阔。

愿你以笔为舟,从写字启航,在书法的海洋里,找到属于自己的远方。

来源:飞创文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