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扫码付2000,大师给你单独诵经三分钟”,这行小字贴在功德箱旁边,比佛像还高半头。
“扫码付2000,大师给你单独诵经三分钟”,这行小字贴在功德箱旁边,比佛像还高半头。
刚跪下去的人愣了:原来菩萨也分普通版和尊享版。
价目表写得直白:50块的手串排大队,2000块的手串进小房间。
小房间里有啥?
一尊鎏金佛像,灯打得比直播间还亮,录音机里的经文循环播放,音量刚好盖过隔壁批量诵经的嗡嗡声。
拍视频的人一推门,几十箱未拆封的工业手串码到天花板,1688的批发标签翘着边,像在对镜头眨眼。
有人把这一幕发上网,评论区炸了:
“我盘了三个月的手串,原来是义乌上周的货?”
“难怪我考试没过,买的是50块档。”
玩笑里夹着真焦虑——大家不是气钱花了,是怕连心理安慰都买成假货。
寺庙把信仰拆成套餐,和奶茶店联名出“考神拿铁”,和手游搞“开光抽卡”。
流程压缩到三分钟,成本30块的手串贴个标签卖888,利润空间比卖奶茶还大。
第三方公司承包业务,和尚只负责在镜头前双手合十,像打卡上班。
游客举着手机要求“大师同框”,朋友圈配文“斥巨资求的必过符”,功德箱秒变打赏箱。
心理学说,越不确定的年代,人越愿意为符号掏钱。
中年人抢头香,年轻人盘手串,本质是给失控的生活按个暂停键。
但商家把“花钱越多越灵验”写进潜台词,把《金刚经》的“无所住”翻译成“多充值”。
于是焦虑没被安抚,反而被标好了价。
五代禅师早骂过:“佛是自性作,莫向身外求”。
今天的人听不进去,因为身外求更快——扫码、付款、拍照,三步完成心理按摩。
敦煌研究院把文创和信仰分开卖,门票归门票,经书归经书,至少让人知道钱花在哪。
真想积德,不如把2000块捐给公益午餐,换张带公章的收据,比“大师专属诵经”踏实。
下次再看见“开光VIP通道”,想想那堆1688批发来的盒子。
信仰不是盲盒,抽不到隐藏款还能退钱。
跪在蒲团上那一刻,其实不需要中介。
来源:第七页序章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