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城市宽广,包容每一种青春的成长。“农业的根在土里。”出生于2002年的张斐然,把理想的种子播撒在重庆彭水山村的田间地头,毕业后做了一名年轻的基层农技员;“所有的经历都是财富。”同为“00后”的王俊涛,大学四年拍探店短视频积攒百余万粉丝,如今已在重庆、成都开起了
新重庆-重庆日报 王瑞琳
城市宽广,包容每一种青春的成长。“农业的根在土里。”出生于2002年的张斐然,把理想的种子播撒在重庆彭水山村的田间地头,毕业后做了一名年轻的基层农技员;“所有的经历都是财富。”同为“00后”的王俊涛,大学四年拍探店短视频积攒百余万粉丝,如今已在重庆、成都开起了属于自己的餐饮公司。
两个青年的故事,共同出现在本报近日推出的“关注大学生就业系列报道”中。到车企做初级开发工程师、当宠物医生助理给“毛孩子”看病、开发“校园版闲鱼”自主创业……包括张斐然和王俊涛在内,在迈向职场的人生节点,一众重庆毕业生各显神通,展示出新一代年轻人多元而灵活的择业思路。
读懂青年的就业创业新选择,要从看清时代背景开始。今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为1222万人,重庆高校毕业生人数达37.6万人。庞大的就业规模直接催生激烈竞争,很大一部分年轻人不得不打破对传统就业形态的路径依赖,主动重塑职业认知和行动模式。从这个层面来说,他们的选择都值得被理解,选择背后的勇气和努力则更加值得被赏识。
一组报道所呈现的样本固然有限,但也足以从中提炼出共性。张斐然的备忘录里有这样一句话,“不放弃、不抛弃、不怕苦”。这是他对基层农业工作的感悟,也是无数青年的写照。不管是求职就业,还是创新创业,他们或是“单面通勤时间约2个半小时”去面试,或是“一位一位挨着去推销”……每种选择,都伴随着向上生长、向下扎根的信念。今天的年轻人,用敢想敢干消解“躺平”误读,留下全新的奋斗注脚。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挑战,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机遇。就业创业的新选择,其实也折射着经济发展的新增量。透过一个个青年的身影,能看见探店经济、二手经济、宠物经济等新兴领域的蓬勃发展。与其在红海拼杀,不如到蓝海深耕,这何尝不是一种清醒与敏锐?从消费升级与产业转型的缝隙中挖掘新需求,将个人职业选择融入新经济增长点,这绝非冲动冒险,而是一种理性突围——他们,有自己应对挑战的生存智慧。
读懂,是为了更好地托举;托举,是为了更大的共赢。这些年轻人的选择,启发的不仅是同龄人,也是整个社会对职业价值和人才培育的再思考。联系起人社部前不久又发布17个新职业、42个新工种来看,年轻人就业创业的边界在持续拓展,与之相适的观念、制度也应及时更新。职业无高低,能创造价值就值得支持;成长无定式,能向善向好就应该鼓励。当个体选择与社会进步深度融合,才会有源源不断的发展活力。
青年的就业创业新选择,是青春的颜色,也是城市的亮色。今年上半年,高校毕业生等青年留渝来渝达24.1万人。重庆,正着力打造青年西部就业创业首选之城。当年轻人探索前行,重庆为之献上掌声,更给予丰富的资源储备和精准的政策支持。让创新有土壤可扎根,让坚持有力量可依托,青春与城市的双向奔赴,定将在这片热土结出更多令人惊喜的果实。
来源:重庆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