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如今,直播间早已成了不少人日常消遣的场所,可在热闹的直播背后,藏着不少针对消费者的套路,尤其是老年人,常常一不小心就成了 “目标”。
如今,直播间早已成了不少人日常消遣的场所,可在热闹的直播背后,藏着不少针对消费者的套路,尤其是老年人,常常一不小心就成了 “目标”。
从高价字画到 “古董” 玉器,从廉价包包到各类 “大师课”,这些套路层层包装,让人防不胜防。
今天,我们就来好好聊聊这些直播间里的弯弯绕绕。
不少老年人痴迷于字画直播间,总觉得能在里面 “捡漏”,买到有收藏价值的名家作品。
可实际上,这些直播间的套路,不过是把过去景区里的把戏搬到了线上。
过去在景区演出前,总有 “大师” 现场挥毫,号称作品价值连城,现场却低价 “送” 给观众,还美其名曰 “有缘人”。
现在的字画直播间,不过是换了个场景:主播会给 “大师” 安上一堆唬人的头衔,比如 “国际书画研究院院长”“国家一级美术师”,这些头衔听起来厉害,实则很多是山寨协会的名头。
“大师” 们要么 “现场作画”,要么号称 “90 多岁高龄,画一幅少一幅”,制造稀缺感;直播间里先摆上几万块的 “高价画” 当钩子,再突然放出几百、几千块的 “低价品”,让老年人觉得占了大便宜。
可这些所谓的 “大师作品”,要么是批量印刷的仿品,要么是普通画工批量绘制的,成本可能只有几十块。
老年人却深信不疑,觉得能当 “传家宝”,甚至瞒着家人疯狂购买。等家人发现不对劲,想退货时,要么直播间早已关闭,要么商家以 “艺术品特殊性” 为由拒绝退款,只能吃哑巴亏。
比字画套路更 “高级” 的,是古董和玉石直播间。这些直播间里,主播们编起故事来堪比拍短剧,总能让人心甘情愿掏钱。
卖 “古董” 的主播,会冒充博物馆馆长、拍卖行员工,拿出一堆 “清代花瓶”“明代文物”,说这些是 “博物馆筹建期暂存品”“海外回流避税品”,甚至编造 “离婚分家”“老人被子女赶出门” 的惨状,让人觉得买了不仅是捡漏,还是在 “行善”。
他们还承诺 “高价回收”“放到博物馆收租金”,可等消费者买完,要么店铺消失 ,要么保证金被扣光,想退款比登天还难。
玉石直播间的套路也不遑多让。主播们假装在缅甸仓库 “砍价”,一边和 “缅甸货主” 用 “外语” 争执,一边把廉价的公斤料吹成 “冰种翡翠”。
他们用强光照射玉石,让普通石头看起来晶莹剔透;还玩 “赌石” 噱头,说 “切开必出绿”,可真切开了,里面啥也没有,消费者也没法维权 —— 毕竟 “赌石” 本就 “愿赌服输”。
这些套路,全靠编故事和造场景,让不懂行的人乖乖掏钱。
除了字画、古董、玉石,其他直播间的套路也大同小异,核心就是 “演戏” 和 “模仿”。
卖包的直播间里,主播会假装 “工厂清仓”,把几十块的包甩在地上,说 “不要问我发生了什么,今天就是便宜卖”。
你抢了半天便宜包抢不到,等他拿出一个稍贵的包,你急着下单,却不知这才是他真正想卖的利润款。
他们还会现场 “装箱”,在箱子上写买家手机号,营造 “量身定制” 的假象 ,可收到的货往往和直播间展示的天差地别。
更值得注意的是,现在很多直播间的内容都是 “抄来的”。MCN 机构会让主播 “模仿” 同赛道最火的账号,从话术到动作1:1 复制,甚至直接 “搬运” 海外内容 。
观众看得津津有味,却不知道这些内容早已是别人玩剩下的。
长期下来,大家被 “驯化” 得只习惯看这些 “二手内容”,反而对原创失去了兴趣。
直播间的套路再多,本质上还是利用了人们“捡漏”“贪便宜” 的心理,以及对陌生领域的信息差。
想要不上当,其实也简单:对 “大师”“稀缺品”“高价回收”多留个心眼,不轻易相信离谱的故事;买东西前多比价,尤其是不懂的领域,别冲动下单。
毕竟,真正的好东西,从来不会在直播间里 “挥泪大甩卖”。
来源:小志一直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