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8月5日,海派艺术馆隆重推出高天厚土——袁武中国画作品展。本次展览汇聚了袁武创作的28组200余件水墨力作,涵盖了主题创作、写生、速写等不同创作类型,系统梳理了艺术家扎根生活、观照时代的创作脉络,同时以独特的笔墨语言为海派文化注入刚健质朴的气象。
高天厚土——袁武中国画作品展
展览日期
2025.08.05—2025.09.02
展览时间
9:30—16:30(16:00停止入馆,逢周一闭馆、节假日除外)
展览地点
上海海派艺术馆一楼1、3号展厅
展览地址
上海市闵行区新镇路1536号
8月5日,海派艺术馆隆重推出高天厚土——袁武中国画作品展。本次展览汇聚了袁武创作的28组200余件水墨力作,涵盖了主题创作、写生、速写等不同创作类型,系统梳理了艺术家扎根生活、观照时代的创作脉络,同时以独特的笔墨语言为海派文化注入刚健质朴的气象。
高天厚土——袁武中国画作品展展厅现场
本次展览主要分为“浑茫的黑土”、“静穆的高原”两个版块,分别遴选了东北故土的父老乡亲和袁武青藏高原的藏族同胞两大题材作品。把北方乡土的苍茫与雪域高原的圣洁同时带进黄浦江畔,让“北方质朴”与“海派水墨”发生化学反应:粗犷与精微、厚重与空灵、悲悯与昂扬在此交汇,构建一条可观、可感、可思的“当代现实主义”水墨长廊。
袁武是当代中国画坛的重要代表人物,现任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中国画艺术委员会副主任等。他以深厚的艺术造诣和鲜明的个人风格,在写意人物画领域独树一帜,成为这一艺术流派的重要引领者。他的艺术创作以“整体写意,局部写实”的独特风格著称,将徐蒋体系的写实传统与当代写意精神相融合。他深耕大尺幅人物形象的笔墨技法,在艺术表达中着力塑造人物画的北方气质与大壮风格,却巧妙避开了概念化的“傻大黑粗”。无论是东北黑土地的农民,还是青藏高原的朝圣者,袁武始终以质朴的人文视角关注普通人的精神世界,他笔下的人物既有厚重的历史感,又充满鲜活的生命力。正如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范迪安所评价:“袁武的艺术在‘精神的朝圣’和‘语言的救赎’两个重要层面上形成了一致性。”
高天厚土——袁武中国画作品展展厅现场
步入展厅,《黄昏,老头让牛群跑起来》这一东北题材代表作,则以粗犷的皴法笔触勾勒农民与耕牛,画面留白处似皑皑雪原,传递出黑土地上的坚韧生命力。远观画中的牛,如同一座座雕塑,踞于画面之中,沉雄阔大,给予观者极强的视觉震撼。《大山水系列》中的庄稼人,则由清丽归于厚重,由精雕化为写意;西画的传神与国画的韵致并存,始终坚守着一抹憨厚与质朴。他们面庞刻满风霜,眼神却澄明而坚定,仿佛早已阅尽尘世,以最朴实的姿态,直击人心。《大昭寺的清晨》系列中,艺术家以速写式线条刻画了由单体肖像构成的朝圣者队列,捕捉藏民虔诚的神态,墨色从极浓到极淡跌宕起伏,展现信仰的力量。作品中对手部“表情”的刻画与面容相呼应,形成“中国式肖像”的独特表达。不同主题的作品,共同构建起艺术家对生命、信仰与土地的深层思考,让观者在笔墨流转间感受到强烈的情感共鸣。
本次展览将袁武作品中的“土味”与“圣性”并置,不仅展现了袁武先生雄浑厚重的艺术风格,同时也是海派艺术馆在推动南北艺术对话、深化学术定位方面的重要实践。
高天厚土——袁武中国画作品展学术交流会现场
展览当天,高天厚土——袁武中国画作品展学术交流会在海派艺术馆举行。与会嘉宾一致认为,袁武以两百余幅西藏与东北主题画作,完成了对“主题性绘画”的超越,其作品以“朝圣”与“救赎”的精神内核回应了当代城市的精神议题,为海派文化的持续生长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北方坐标”,更为传统水墨的当代转型开拓出富有生命力的表达路径。
学术交流会开始前,海派艺术馆常务副馆长、本次展览策展人陈屹还携手展览艺术家袁武开展了直播导览。从策展人及艺术家、艺术家与艺术家、美术馆管理者与艺术家的多元视角,带领观众沉浸式感受展览魅力,深入了解袁武的艺术世界与展览背后的故事。
作品欣赏
袁武作品《黄昏,老头让牛群跑起来》
2018年
袁武作品《大山水》系列之四
2008年
袁武作品《高天无声》
2018年
(来源:海派艺术馆)
艺术家简介
袁武,1959年9月生于吉林省吉林市,1984年本科毕业于东北师范大学艺术系,1995年研究生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国画系。
历任解放军艺术学院美术系副主任、教授;北京画院执行院长,中宣部“四个一批”人才,亨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曾为中国美术家协会第六、七、八、九届理事。现任中国美协国画艺术委员会副主任;国家画院研究员、国家艺术基金评审专家、国家重大题材美术创作艺术委员会委员。作品曾获全国第七届美展铜奖,第八届美展优秀奖,第九届美展银奖,第十届美展金奖。曾担任全国美展第十二届、第十三届、第十四中国画评委。解放军艺术学院美术系兼职教授、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兼职教授。
来源:文化视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