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搞错方向了?新理论指出,暗物质或许来源于镜像宇宙

360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8-05 20:59 2

摘要:它占了整个宇宙质量的80%,却始终不肯留下任何可供测量的痕迹。几十年来,无数实验设备日以继夜地搜索它的踪迹,从粒子对撞机到地下探测器,几乎全军覆没。

在现代物理学所有未解谜题中,暗物质是最让人抓狂的那个。

它占了整个宇宙质量的80%,却始终不肯留下任何可供测量的痕迹。几十年来,无数实验设备日以继夜地搜索它的踪迹,从粒子对撞机到地下探测器,几乎全军覆没。

我们只能确认暗物质确实存在,但它究竟是什么,没有人知道。

最近,加州大学圣克鲁兹分校的理论物理学家Stefano Profumo给出了两个新思路。这两个方案都一脚踢开了那些陈旧又屡战屡败的暗物质模型,比如超对称粒子、WIMPs(弱相互作用大质量粒子)这类已经被实验证明“不太可能”的老派候选人。

他干脆换了个方向:既然你找不到它,不如接受一个现实——它根本就不是我们熟悉的物理体系的一部分。

镜像世界里的“暗QCD”

第一个理论,听上去像科幻小说,但基础却非常严谨:暗物质可能来自一个完全独立的“镜像宇宙”。

这个“镜像宇宙”不是你在电影上看到的那种平行世界,它不会出现另一个你穿着反色衣服来追杀你。

它更像是一个完全封闭的“物理隔间”,拥有和我们世界类似的物理法则,比如强核力,但所有的粒子、力场、相互作用都局限于它自己那边,我们这边根本探测不到。

Profumo基于类QCD(量子色动力学)的逻辑构建了一个“暗QCD”理论。在这套理论中,镜像世界里有暗夸克、暗胶子,它们结合成类似于我们世界中的“重子”的复合物,称为“暗重子”。

这些暗重子可以在宇宙早期极高密度下坍缩,形成稳定、致密的黑洞状物体。这些黑洞质量大约是普朗克质量的几倍,非常小,却能稳定存在至今。

关键在于,它们只与我们通过引力相互作用,别说电磁力了,连弱相互作用都不搭理。换句话说,这些“暗重子黑洞”对我们的探测器彻底隐形,却可能就是支撑宇宙结构的“暗网”。

更有意思的是,这种设想不依赖任何新物理,它只是把我们已知的QCD机制在另一个完全孤立的空间复制了一份。模型自洽,逻辑封闭,没有魔法,没有破格跳跃。你可以看作是我们物理世界的“镜像版本”,只不过这面镜子,我们永远照不到。

从宇宙的边缘蒸发出来的暗物质

如果说第一个设想还保留了“粒子”这个概念,那么第二个方案就更加离经叛道了。Profumo在2025年5月发表的另一篇论文中指出,暗物质也许压根不是通过什么相互作用产生的,而是“膨胀宇宙”自己蒸发出来的副产品。

这听起来像玄学,其实是建立在严肃物理框架——量子场论和弯曲时空背景下的计算之上。

背景是这样的:宇宙在诞生之初经历了一段极其剧烈的暴胀过程,几乎以指数速度扩张。Profumo假设,在暴胀结束之后,如果宇宙出现了一个稍微“次一级”的加速膨胀阶段,那么这个过程本身就足以像黑洞视界那样,在“宇宙视界”上引发量子涨落,产生粒子。

这种机制不需要暗物质和任何已知粒子发生作用,只需要它够稳定、产生得够多。剩下的交给引力,它就能在宏观尺度上表现出暗物质的效应。

与其说这是“粒子”,不如说它是宇宙自身动力学产生的“量子残留物”,从时间和空间的剧烈变化中自然诞生。就像黑洞能“蒸发”出霍金辐射一样,宇宙的视界也可以产生出足以影响宇宙结构的粒子。

这个设想最值得称道的地方在于,它完全摆脱了对“具体暗物质粒子”的执念。它不关心暗物质有没有电荷、自旋、相互作用截面,它只要求它存在、稳定、产生得足够多,其他一律不重要。

为什么这两种理论值得我们重新思考?

因为过去30年里我们押注的方向,正在逐步被数据“打脸”。

大型强子对撞机(LHC)没能发现任何超对称粒子的踪迹。各种地下暗物质探测器也屡屡报告“零结果”。传统的“粒子暗物质模型”越来越像一个烧了几百亿预算却毫无产出的大赌场。

Profumo这两种理论不是在“逃避现实”,而是在接受现实。它们代表了一种新的研究范式:与其穷追猛打地寻找某个具体的“暗物质粒子”,不如退后一步,从宇宙早期物理和量子引力的角度重构整个问题。

他的设想没有借助新物理,却指出了两条完全不同的路径,一是存在于另一个完全封闭的暗物质世界,二是由宇宙自身的膨胀机制“蒸发”出来。这两种方式,逻辑上自洽、理论上严谨,而且可以通过未来的宇宙学观测间接验证。

一个不太乐观但必须接受的结论

暗物质,可能并不“想”被我们发现。不是它太神秘,而是我们的方法太局限。我们一直用看得见、摸得着、能对撞的方式去寻找一个可能完全脱离我们物理框架的存在。我们以为只要加大能量、提高灵敏度,总能抓到蛛丝马迹。但也许从一开始,我们就根本不在它的频道上。

所以现在,不是“再做一个更灵敏的探测器”这种老路的问题,而是你是否有勇气承认——暗物质也许不是粒子,也不是某个你没发现的场,而是来自一个你根本无法插手的机制。

它可能是一种“次宇宙逻辑”,存在于我们理解力边缘之外。

而我们该做的,不是强行把它拉进我们这套物理世界观,而是试着去拓展我们的世界观本身。

欢迎来到暗物质研究的后粒子时代。

(参考论文:Stefano Profumo, Dark baryon black holes, Physical Review D (2025). DOI: 10.1103/PhysRevD.111.095010)

来源:空中雄鹰翔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