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水导激光加工技术的起源之路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8-06 15:22 2

摘要:水导激光加工技术,又称激光微射流技术,是一种将高能激光与高压微水束完美结合的先进加工方法。其核心原理基于光的全内反射现象,利用水和空气的折射率差异,使激光束在水束中稳定传输,如同在光纤中传播一般。这项技术不仅实现了高精度、低热损伤的材料加工,还解决了传统激光加

水导激光加工技术,又称激光微射流技术,是一种将高能激光与高压微水束完美结合的先进加工方法。其核心原理基于光的全内反射现象,利用水和空气的折射率差异,使激光束在水束中稳定传输,如同在光纤中传播一般。这项技术不仅实现了高精度、低热损伤的材料加工,还解决了传统激光加工中热影响区大、表面质量差等难题,在航空航天、半导体、医疗器械等高端制造领域展现出巨大潜力。

一、技术起源

1、早期探索(1986-1991)

水导激光技术的起源可追溯至20世纪80年代。1986年,德国Aesculap-Werke AG公司首次提出将水流引入激光切割过程的创新构想,尝试在光纤出口添加一小柱水流以冷却加工区域。尽管这一初代设备仅实现了简单的水-光结合,激光与水的耦合效果有限,未能形成稳定的加工能力,但为后续研究奠定了基础。

1991年,瑞士Lasag AG公司在前者基础上取得关键突破。他们通过优化光学设计,将激光聚焦于喷嘴中,使激光与高压微水束实现更有效的耦合,首次实现了激光在水束中的稳定传输。这一改进标志着真正意义上的水导激光技术雏形的诞生,激光能量利用率和加工稳定性显著提升。

2、理论奠基与产业化(1993-1997)

1993年,瑞士科学家Bernold Richerzhagen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针对牙科激光治疗设备的能量传输问题,提出了水射流引导激光的系统性理论。他发现,当激光以特定角度射入水-空气界面时,会发生全内反射,使激光能量被限制在水束中传输,同时高速水流可实时冷却加工区域并清除碎屑。这一发现解决了激光加工中的热损伤难题,尤其适用于牙齿等热敏性材料的精密加工。

基于这一理论,Richerzhagen于1994年申请专利,并于1997年创立Synova公司,推出全球首台商用化水导激光加工设备。该设备采用1064nm波长激光,配合直径50-120μm的水射流,实现了对金属、陶瓷等材料的高精度切割,标志着水导激光技术正式进入工业化应用阶段。

二、技术原理

水导激光技术的核心在于激光与水射流的耦合传输。具体过程如下:

激光产生:高功率脉冲激光器(常用1064nm、532nm或355nm波长)生成能量集中的激光束;光束聚焦:激光通过光纤耦合至透镜系统,聚焦于喷嘴入口处;水射流形成:高压水泵将去离子水加压至10-100bar,从蓝宝石喷嘴喷射出直径20-100μm的稳定层流水束;全内反射传输:激光以小于临界角的角度射入水束,在水-空气界面发生全内反射,沿水束轴向传输至加工表面;材料去除:激光能量被材料吸收后产生熔化/气化,高速水流同步冲刷碎屑,形成高精度切缝。

这一过程中,水束同时扮演"光纤"、"冷却剂"和"清洁工具"三重角色,实现了无热损伤、无毛刺的精密加工。

三、关键突破与技术优势

低损伤加工:水流实时冷却使热影响区(HAZ)小于1μm,解决传统激光加工的材料变形问题;高精度控制:切割精度达±1.5μm,切口宽度25-100μm,满足微电子行业需求;材料适应性广:从金属合金到脆性材料(如碳化硅、金刚石)均能高效加工。

如今,这项技术已成为航空航天、半导体等战略产业的关键加工手段,其发展历程印证了"跨界融合"对科技创新的推动作用——当激光遇上水射流,不仅诞生了一项新技术,更开启了精密制造的新纪元。

来源:库维科技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