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你想让孩子遇事从容不慌吗?那妈妈就得先学会在风雨里稳住脚步,把慌乱藏进沉默的深呼吸里。
你想让孩子遇事从容不慌吗?那妈妈就得先学会在风雨里稳住脚步,把慌乱藏进沉默的深呼吸里。
你想让孩子眼里有光吗?那妈妈就得先做追光的人,把日子过成带着露珠的清晨,而不是蒙尘的黄昏。
你想让孩子敢爱敢恨吗?那妈妈就得先活得坦诚,爱时像向日葵朝着太阳,痛时也敢让眼泪落在春天里。
你想让孩子懂得拒绝吗?那妈妈就得先撕掉“老好人”的标签,该说“不”时像松针一样挺直腰杆。
你想让孩子抗住挫折吗?那妈妈就得先做打不倒的野草,被生活碾压过,第二天依然朝着阳光生长。
你想让孩子心怀善意吗?那妈妈就得先把温暖藏进手心,给陌生人递过伞,给流浪猫添过食。
你想让孩子独立果断吗?那妈妈就得先松开紧握的手,允许他摔跟头,更允许他自己爬起来拍掉尘土。
你想让孩子情绪稳定吗?那妈妈就得先学会和脾气和解,把怒吼变成轻声说“我现在有点生气”。
你想让孩子热爱生活吗?那妈妈就得先做生活的诗人,在柴米油盐里种满花,在鸡飞狗跳里哼着歌。
你想让孩子敢于追梦吗?那妈妈就得先做自己的英雄,哪怕年过半百,也敢捡起蒙尘的画笔、生锈的吉他。
妈妈的性格,从不是挂在脸上的表情,而是渗进日子里的密码,在不知不觉的潜移默化中,悄悄写进孩子的骨血里。
就像春风拂过麦田,看不见痕迹,却让每一粒种子都朝着同一个方向生长。
为什么妈妈的性格有这么大的力量?因为孩子最早的世界,是妈妈的怀抱;
最早的语言,是妈妈的语调;最早的价值观,是妈妈处理问题的方式。
心理学里说“母婴共生期”,那不是简单的陪伴,而是灵魂的临摹——妈妈皱眉时,孩子学会焦虑;
妈妈微笑时,孩子学会舒展;妈妈怨声载道时,孩子眼里的世界也会蒙上灰;
妈妈积极明亮时,孩子心里自然会长出光。
你看那些总是抱怨生活的妈妈,她们的孩子多半也带着一股“丧”气,遇到一点困难就觉得“反正也做不好”;
而那些把苦日子过成甜的妈妈,她们的孩子哪怕摔进泥里,也会笑着说“刚好可以玩泥巴”。
妈妈的情绪是家里的晴雨表,妈妈的心态是孩子的指南针,这不是玄学,是日复一日耳濡目染的力量。
就像蒙台梭利说:“儿童是成人之父。” 反过来想,成人又何尝不是儿童的镜子?
妈妈暴躁,孩子学会用愤怒解决问题;妈妈怯懦,孩子学会用逃避面对挑战;
妈妈斤斤计较,孩子眼里也容不下一粒沙;妈妈胸怀开阔,孩子自然懂得什么该放下。
现在的教育总在说“给孩子最好的”,可最好的从来不是昂贵的玩具、重点的学校,而是妈妈面对生活的样子。
你想让孩子成为参天大树,自己就得先做扎根土壤的树;
你想让孩子成为远航的船,自己就得先做平稳的港湾。
妈妈的性格,从来不是孩子命运的“决定者”,而是“播种者”。
你播下焦虑的种子,就别指望长出从容的花;你种下抱怨的根,就难收获感恩的果。
但这不是压力,而是温柔的提醒:你不必做完美的妈妈,只需做不断生长的自己。
你可以有脾气,但学会慢慢消化;你可以有软弱,但别在孩子面前永远低头。
就像杨绛先生说:“我们曾如此期盼外界的认可,到最后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与他人毫无关系。”
妈妈先活成自己喜欢的样子,孩子自然会朝着光的方向,长出属于他的精彩。
毕竟,最好的教育,从来不是刻意的教导,而是妈妈站在那里,就是孩子想成为的模样。
来源:与你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