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一名博主在这叫平台上怒喷那些带孩子去看《南京照相馆》的家长,称他们是在“灌输仇恨”,还夸赞日本文明爱好和平。
南京照相馆
文|咸菜
编辑|江娱迟
随着《南京照相馆》的火爆,某部分人群越来越感到不安,关于此电影的争议也越来越多。
一名博主在这叫平台上怒喷那些带孩子去看《南京照相馆》的家长,称他们是在“灌输仇恨”,还夸赞日本文明爱好和平。
这些言论一出,瞬间引起了网友们的愤怒,有些网友扒出了他的身份,发现果然不简单。
杨牧之在其社交账号发布视频,言辞激烈地批评带孩子观看《南京照相馆》的家长,称“孩子这么小,没必要接触这些血腥历史,强行灌输仇恨只会让下一代变成‘U型锁’”。
他认为影片中展现的南京大屠杀等历史内容过于沉重,儿童难以理解,反而可能滋生极端情绪。
此言论一出,迅速在网络引发热议,不少家长表示愤慨,认为铭记历史是教育的重要部分,并非“灌输仇恨”。
杨牧之言论
在批评家长的同时,杨牧之不惜笔墨盛赞日本,称其为“现在世界上最文明、最讲秩序的国家”。
他举例2008年汶川地震时日本的捐款与诗意标语,以及日本街道的整洁、民众的礼仪规范,以此对比强调日本的“文明高度”。
然而这种片面的夸赞忽视了历史事实,日本在二战中的侵略行为给包括中国在内的多个国家带来了巨大灾难,至今仍有诸多历史问题未得到妥善解决,如此言论显然有失公允。
杨牧之言论
历史教育是严肃且必要的,让孩子了解过去的苦难,并非是为了种下仇恨的种子,而是为了让他们懂得和平的珍贵。
杨牧之的言论看似在倡导“宽容”,实则是对历史的轻慢,日本的文明特质固然有值得借鉴之处,但不能因此就选择性遗忘其曾经的侵略历史,我们应客观看待各国的优缺点。
在铭记历史的基础上追求共同的和平发展,而不是用极端的言论去否定历史教育的意义。
杨牧之言论
经调查发现,杨牧之的身份并不简单,杨牧之是西安某中学的一名教师。
在网友扒出他的身份之后,他还十分嚣张的回应网友“赶快去”,可以看出他并不认为自己做错了,但是那条视频已经不见了,不知道是他自己删掉了还是被举报下架了。
作为教师,他本应肩负起培养学生正确历史观、价值观的重任,但此次争议言论却显示出他在历史认知和价值判断上的偏差,这让人们对其作为教师能否传递正确的思想产生了质疑。
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学生价值观的引导者,杨牧之拥有如此高的学历和丰富的教育经验,更应该明白历史教育的重要性。
他的言论反映出部分高学历人群在看待历史问题时可能存在的片面性和主观性。
教师队伍需要德才兼备的人,若不能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和价值观,即使专业能力再强,也难以成为学生成长道路上的合格引路人,其言论甚至可能对学生产生不良的影响。
不仅只有杨牧之的言论,《南京照相馆》也遭遇了前所未有的网暴,一些极端分子在网络上对影片导演进行恶意攻击,甚至将导演的照片P成遗照,行为极其恶劣。
同时影片也被抹黑为“宣扬仇恨”“破坏中日友好”,部分别有用心的人试图通过这种方式否定影片的历史价值,干扰公众对历史的正确认知。
好在面对这股歪风邪气,官方媒体及时站了出来,《环球时报》等一些有影响力的媒体,纷纷发表文章,严厉斥责这种网暴行为,媒体指出这些极端分子背后,其实是历史虚无主义在作祟。
电影遭到网暴
《南京照相馆》是以真实历史事件为基础创作的,它的存在是为了让后人永远铭记南京大屠杀的惨痛教训,是对遇难同胞的一种缅怀,更是对和平的一种呼吁。
否定这样一部有深刻历史意义的影片,就是在否定历史,就是在给那些企图歪曲历史的势力助威呐喊。
影片《南京照相馆》以真实的历史事件为背景,旨在让人们铭记南京大屠杀的苦难历史,警惕战争的危害,这是对历史的尊重和传承。
否定这样的影片,就是在否定历史,为那些企图歪曲历史的势力张目,历史是不容亵渎的,《南京照相馆》所承载的是一段沉重的记忆,是对无数遇难者的缅怀,也是对和平的呼吁。
网暴行为不仅是对影片主创人员的伤害,更是对民族历史记忆的挑战,在当今社会,我们需要尊重历史事实,对任何试图否定历史、传播历史虚无主义的行为保持高度警惕。
铭记历史不是为了延续仇恨,而是为了防止悲剧再次发生,只有正视历史,才能走向真正的和平与发展。
南京照相馆
在如今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每个人都有在网络上发声的权利,但这并不意味着可以随意发表不当言论。
尤其是像杨牧之这样有一定影响力的人,更应该对自己的言行负责。
而对于历史,我们更是要始终保持敬畏之心,不能让历史虚无主义有可乘之机,要让每一代人都能正确认识历史,从历史中汲取经验和教训,这样才能更好地走向未来。
信息来源:环球时报2025-08-01 环环相call:网暴《南京照相馆》,这帮人休想得逞!
抖音 杨牧之
来源:江语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