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夏日山坳间,环江毛南族自治县人民法院洛阳人民法庭的办案车辆,静静停驻在林间坡地旁。一场持续三年的物权保护纠纷,在青山绿水间拉开调解序幕。
一分地、一棵树
在农村邻里间
有时藏着解不开的心结
这场持续三年的
“地界心结”如何解开
一起与小编了解这青山间的调解故事
夏日山坳间,环江毛南族自治县人民法院洛阳人民法庭的办案车辆,静静停驻在林间坡地旁。一场持续三年的物权保护纠纷,在青山绿水间拉开调解序幕。
案情回顾
“头桥”(地名)是原告小石(化名)的承包地,面积为0.58亩。2016年,小石在“头桥”内种植桉树,经悉心照料,土地内的桉树林均已长大成林。2021年初,外出务工的小石归来却发现,自家种植的大部分桉树已被承包相邻地界的小默(化名)砍伐,还在自家地界种上了小默的桉树,新栽桉树与旧木犬牙交错。
多次交涉无果后,小石愤而起诉,要求小默清除侵占林木并向其索赔2021年至2024年期间三年的土地使用费3000元。
案件承办人李法官充分了解案情后敏锐察觉,该案表面是林木权属之争,实则是相邻农户对土地边界的认知偏差。
“农村土地纠纷往往掺杂着人情世故,直接判决可能激化矛盾。”通过与镇综治中心、村委会等多级调解机构开展前期走访摸排,李法官对该案的调解工作进一步增强了信心。
实地勘界拨迷雾
经过李法官多次电话联系,明法释理后,双方当事人的态度有所缓和。但由于原被告双方均对林地界限问题存在异议,李法官便提出,根据小石的土地承包证记载情况到现场勘察、指认界限、划清林地分界线,彻底解决纠纷根源。
7月8日清晨,李法官联系村镇工作人员共同组织双方当事人到案涉林地。
小石
“这个台阶明显就是地界标志,你怎么能说这边是你的地!”
小默
“我一直都是按以前的习惯种植,这地上的林木也是我的!”
在林地现场,双方当事人对于0.58亩地界的划线归属各执一词,谁也不肯退让分毫,调解工作一时陷入僵局。
背靠背沟通释法理
为打破僵局,李法官随即采用“背靠背”调解方式,分别与原、被告沟通交流。她耐心引导双方倾诉心中的不满、诉求以及真实想法,让当事人得以释放情绪。待双方心情平复后,李法官细致剖析双方纠纷的难点,引导双方站在对方的角度思考问题。
通过背靠背谈话,法官摸清双方底线:小默愿退还土地但无力赔偿,小石则表示其并不是一定要那笔赔偿,就是想在法官和村干部的见证下,明确这0.58亩地的界限,心里更踏实。
为了“量”出双方都信服的地界,李法官和村镇工作人员利用专业测量工具穿梭于桉树林间,反复丈量争议区域尺寸,帮助双方确认土地边界。
经过近2小时的勘查,终于定下划界方案,并对照地界进行标记。现场勘界的方法让双方争执的焦点逐渐清晰。
巡回审判解纠纷
为促使矛盾纠纷实质性化解,根据就近原则,李法官组织双方当事人在村委巡回开庭,就地审理纠纷。
庭审过程中,李法官语重心长地说:“大家都是邻里乡亲,抬头不见低头见,别因为这点地界伤了和气。从法律上讲,土地权属有明确规定,但从人情世故来讲,和睦相处才是长久之计。”
听了李法官的话,双方都若有所思,村镇工作人员见状趁热打铁,说服双方缓和关系。
在李法官和村镇工作人员联动调解下,最终双方达成一致意见,双方林地分界线根据土地承包证并以勘查过程中双方确定划定的界线为准,被告小默自愿退还案涉0.58亩林地,并自愿放弃对案涉林地内所种植苗木及其相应价款的主张,案涉林地内种植的林木由小石自行处置;原告小石自愿放弃原先要求的清除侵占林木和索赔土地使用费3000元。
至此,该物权保护纠纷得到圆满解决。
来源:千新电脑大娄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