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日,“齐携手,共赴没有乙肝的未来“线下主题活动在京举行。活动期间,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肝病中心首席专家贾继东教授,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卫生检验学系主任崔富强教授以及葛兰素史克副总裁、中国区企业传播与政府事务负责人赵伦女士接受了媒体群访,就我国当下乙肝
近日,“齐携手,共赴没有乙肝的未来“线下主题活动在京举行。活动期间,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肝病中心首席专家贾继东教授,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卫生检验学系主任崔富强教授以及葛兰素史克副总裁、中国区企业传播与政府事务负责人赵伦女士接受了媒体群访,就我国当下乙肝防治现状、存在的挑战瓶颈以及如何实现“没有乙肝的未来”等策略方向展开了深度交流,同时分享了乙肝防治科研领域的最新突破性进展。
崔富强教授表示,我国目前正处于实现全球消除病毒性肝炎目标的关键历史节点上,想要实现这一目标,全社会整体需要付出更多努力。他表示,这需要产、学、研、用等多方共同发力,在积极探索防治诊疗技术新突破的同时,需要提升公众对于疾病的知晓率及认知水平,多管齐下做好“防、筛、治、管”。
崔教授强调,有了疾病诊疗水平的进步,离不开个人对于自我健康的主动保护,以及对于参与乙肝防治工作的积极配合,在这一点上,我们广大的慢性感染者应更主动地去获取科学的知识、提高整体知晓率水平、尽早配合筛查和诊断工作,主动寻求治疗机会。
贾继东教授表示,目前我国乙肝患者对疾病和治疗目标的认知存在两种典型误区:在疾病认知上,患者容易过分地轻视患病事实,或者过分地恐惧乙肝的疾病发展;而在对治疗目标的追求上,一类患者认为乙肝仍然“无药可治”,另一类患者则是对治疗效果期望过高,想要一蹴而就很快彻底治愈。
针对这两种情况,贾教授认为,广大患者应当对乙肝这个疾病的后果以及现有治疗手段有更充分的理解。他指出,慢性乙型肝炎是一种慢性疾病,它的疾病发展有一个积累的过程,如果不经过有效治疗,一些慢性乙肝患者有可能进展到肝硬化甚至肝癌(即所谓的“乙肝三部曲”)。但需要明确的是,这只是一个发病概率升高的问题,并非每个患者都要发生的必然结果。所以对患者而言,即使得了乙肝,既不必过分恐惧,但也不能过分轻视,还是需要正确地、积极地去面对这个疾病。
作为中国乙肝防治历程的同行者,赵伦女士认同于两位专家的观点:“乙肝防治离不开社会各方面的协作,我们始终以创新研发为核心,紧密围绕患者需求,希望创新的治疗方案能尽快惠及患者。同时,我很欣喜地看到,针对慢乙肝‘功能性治愈’的研发管线,已经取得了突破性的科学进展,这将是一次变革,有望重塑慢乙肝的传统治疗格局。”
来源:环球网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