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引领青年学子在社会课堂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近日,西昌学院60余名师生奔赴德昌县,开展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他们用脚步丈量乡村热土,以实干书写青春答卷,让青春力量在基层一线绽放光彩。
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引领青年学子在社会课堂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近日,西昌学院60余名师生奔赴德昌县,开展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他们用脚步丈量乡村热土,以实干书写青春答卷,让青春力量在基层一线绽放光彩。
红色课堂赓续血脉,把信仰深植大地
在乐跃镇半站营村,“青马工程”实践团队的师生们仿佛穿越烽火岁月。村负责人声情并茂地讲述红军途经此地的英勇事迹,介绍当地依托红色资源推动文旅融合、助力乡村振兴的创新路径,让大家深切感受红色基因的时代传承。
随后,师生们走进对越自卫反击战老兵胡老四的“红色课堂”。年逾古稀的胡爷爷虽两鬓斑白,眼神却依旧坚毅。他缓缓打开记忆闸门,讲述亲身经历的战斗故事,硝烟中的坚守与赤诚深深打动着在场的每一个人。现场庄重而热烈,同学们全神贯注,不时爆发出热烈掌声,以最真诚的方式致敬老兵。
“希望大家厚植家国情怀,筑牢思想根基,以党的科学理论武装头脑,把个人理想融入民族复兴伟大事业……”带队老师的话语如明灯引路。随后,全体党员重温入党誓词,铿锵誓言在空气中回荡,彰显着赓续红色血脉的坚定信念。
支教活动播撒种子,用知识点亮童真
乐跃镇小高中心完全小学里,欢声笑语此起彼伏。支教团队开展的10天“七彩假期”活动正火热进行:师生们与50余名小朋友玩起抢板凳等趣味游戏,童真笑容如阳光般温暖人心;共赴手工绘画课堂,五彩画笔在纸上飞舞,唤醒孩子们的想象力与创造力;齐唱红色经典歌曲,嘹亮童声在校园回荡,让爱国情怀悄然扎根。
支教队员们别出心裁,结合实例用彝汉双语讲解禁毒防艾知识、移风易俗理念,让实用信息入脑入心。他们还与一线教师座谈,围绕乡村振兴、乡村教育痛点及实践困惑踊跃交流,教师们分享教育经验,鼓励大家将课堂所学与实践结合,用专业优势为乡村教育添砖加瓦。
企业调研开阔视野,把论文写进实践现场
师生们的企业调研之旅同样收获满满。走进德昌巨星农牧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介绍了“粮进肉出”一体化生猪产业链新模式,展示了72名校友在此成长的互动视频,让大家真切感受到企业对人才的重视。校企双方深入探讨人才培养、产学研合作,公司负责人耐心解答招聘、职业发展等疑问,同学们纷纷表示要汲取企业经营管理与技术创新经验,提升专业能力。
在东方电气风电(凉山)有限公司,负责人详解企业发展历程、产业布局与技术优势,师生们认真倾听、积极互动。调研后,校企就人才培养、学生就业、技术研发等事宜深入交流,为未来合作打下基础。
而在乐跃镇高丰村枇杷产业基地,师生们忙着开展乡村振兴、移风易俗、禁毒防艾等问卷调查与理论宣讲,将知识与政策送到田间地头,为乡村发展注入青春活力。
实践感悟向下扎根,方能向上生长
参与实践的师生们纷纷表示,将以此次经历为新起点,把所见所学所思融入未来的学习与生活。
“半站营村的老兵故事让我读懂‘信仰’二字。乡村振兴不仅是产业振兴,更是精神传承。我将把这份感动化为奋进动力!”青马学员冯思维的话语坚定而自豪。
参加“七彩假期”活动的唐小红深有感触:“孩子们求知的眼神让我明白,知识普及不是灌输,而是点燃火焰。未来,我愿意继续投身实践,用实际行动践行青春使命。”
理学院唐海川在深入乡村与企业后感悟尤深:“在东方电气风电(凉山)有限公司,目睹风机叶片等先进复合材料在绿色能源中的应用,我深刻体会到材料科学是支撑乡村振兴与产业升级的‘隐形脊梁’。作为材料学子,我更坚定了学好专业知识、推动材料创新应用的决心,要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用科技材料助力乡村更美好的明天!”
脚下沾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沉淀多少真情。从红色热土到乡村课堂,从企业车间到产业基地,西昌学院师生用汗水浇灌收获,以实干笃定前行,让青春在德昌县的沃野上熠熠生辉。(唐海川 兰飞扬 记者 寒梅 )
来源:凉山政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