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阅读如何“读以致用”?要做到内化、外化、显化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8-06 18:00 2

摘要:作为知识的传播者,教师也应该是“阅读者”。但若只读不“用”,纵读万卷亦如春蚕不吐丝。书是工具,贵在活用。教师阅读的真谛,在于“读以致用”:内化于心滋养精神,外化于行解决问题,显化于文表达生长。教师如何实现读书不止于读呢?一起来看这篇文章——

民小编说

作为知识的传播者,教师也应该是“阅读者”。但若只读不“用”,纵读万卷亦如春蚕不吐丝。书是工具,贵在活用。教师阅读的真谛,在于“读以致用”:内化于心滋养精神,外化于行解决问题,显化于文表达生长。教师如何实现读书不止于读呢?一起来看这篇文章——

读书首先在于“读”,这是前提,是基础。

但读书最终在于用,在于运用。
读书若只囿于“读”,而不“用”,纵然读书万卷,学富五车,亦不过如蚕食桑叶而不吐丝,徒积腹中之墨,却不见寸缕光华。

不为读而读,“读以致用”,是教师阅读的真谛。

陶行知先生曾提出“不要做书呆子”,要避免“读死书”“死读书”“读书死”。他认为:“书只是一种工具,和锯子、锄头是一样的性质,都是给人用的。”

他因而全力主张读书要善于用,“过什么生活就用什么书”,要“用活书,活用书,用书活”。

那么,教师读书怎样做到“读以致用”呢?那就是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显化于文。

对于内化于心,就是用读书所获、所得,通过内在消化,滋养内心,涵养为师者的精神田亩。

比如,我们选择教师这个职业,当我们挑灯备写教案、批阅作业,回望窗外的世界,难免心生寂寥,职业倦怠感完全可能由此引发。

这时若想到我们所读《论语》中的一句“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或许安贫乐道之清风便会拂过心头,洗去世俗的尘灰,烫平内心的烦躁,抚慰职业的困扰,重新获得一片对心灵的清凉。


比如,一些老师常常为一些小事,总是愁眉苦脸,纠结压抑,郁闷不堪。此时,若能展卷读读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或是苏轼的“一蓑烟雨任平生”,那字里行间的乐观与大度、豁达与超然,便如一阵柔柔细雨,悄然洒落心田,让我们拥有一份从容、恬淡与定力。

又比如,人生不是一帆风顺,往往遭遇一些挫折与逆境,当我们为此而心灰意冷时,我们不妨读读路遥的《平凡的世界》,感受少安、少平在苦难中的挣扎与奋斗;读读叶嘉莹先生的诗词,“鹏飞谁与话云程,失所今悲匍地行”……

少安、少平那份面对逆境的顽强不拔,那份在平凡中追寻光明的力量,叶先生那份“弱德之美”的坚韧,对生活、生命的热爱,以及“以悲观之心情过乐观之生活”的积极人生态度,便是滋养精神田亩的温润甘霖,让我们在坦然面对人生挫折与困境时,多了历史的纵深与生命的厚度,能够在处理自身的坎坷与曲折时,不断汲取穿越时空的精神光芒。

这便是他人的生命故事,经由阅读,化作自己心田上丰饶的养分。

对于外化于行,就是不能把读书仅仅止步于知识机械地积累,把人变成移动的两脚书橱,而要善于转化运用,学会用书中的思想、观点、策略、方法去解决现实中的问题,让知识在实践中迸发出力量。

相比之下,那些能够将书本中的知识与现实生活紧密结合的人,往往能够在实践中不断成长、不断进步。

比如,《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这本书中提出了一系列有助于个人成长的原则,如“积极主动”“以终为始”“要事第一”“双赢思维”等。如果我们只是简单浏览,一看而过,而不去尝试在生活中践行这些原则,那么它们对我们而言就只是一些抽象的概念。要想使读书变得真正有效,关键在于将书中的理念转化为自己的行为准则,并通过反复练习使之成为一种自觉的行为和良好的习惯。


还比如,面对新课改的形势与要求,老师们感到盲从与茫然,如果阅读杜威的《民主主义与教育》,在读到“教育即生长”“学校即社会”等观点时,能够把这些思想内容与课堂教学建立联系、及时链接,认真反思自己的课堂“是否真正尊重了‘生长’的规律?是否在课堂上为学生架起了通往现实社会与生活的桥梁?”并尝试改变课堂教学模式,就有了行动的方向与支撑,就会提升课堂教学质量,更好地实现育人目标。

再比如,我们从书中读到古人讲述的“数形相倚”的道理,如果在第二天的课堂上,能够将那些抽象数字,化成孩子们手中实实在在的方块小木块,孩子们通过排列、组合、计数,把深奥的道理就这样弄得明明白白,我们的眼睛里便情不自禁地亮起了光。那光,分明就是对书本中的智慧被巧妙运用的闪现——原来,书中那“数形相倚”四个字,竟能化为孩子们手中木块的奇妙的排列组合,使数学概念如种子般落入孩子温润的心田。

而对于显化于文,也就是让读进去的文字在自己的口头语言表达上显现,在自己的笔尖上复活。

就像教育不能止步于情怀的空谈,而需体现在每一堂课的打磨与呈现中,读书也不能仅仅停留于一味地输入,而应该在文字的不断输出中,点燃思想的炉火,最终锻打出烙有自己生命印记的文字。

当他人文字不再是纸上的符号,而化为生命拔节的回响,变成自己的语言,变成自己的文字,那或许才是阅读最终的归宿。

唯有如此,才能够帮助我们归纳那些不成熟、零散的思考,倒逼我们勇于实践,不断积累经验和汲取营养,促使我们不断阅读、持续阅读,具有生命不息,阅读不止的原动力,我们也才能够突破认知的边界,抵达思维的更深处,成长的更高地。

读书“显化于文”,那些你读过的书,再不是书页上冰冷的铅字,也不再是你笔记本上摘抄的佳句,而是体现了你的思想、融入了你的实践,化作了你观察世界的眼光、感受万物的触角、表达自我的冲动与本能。

当你的思想在某个时刻萌芽,当你的情感在某种环境迸发,当你的教育智慧在突然一刹那生成,当你的人生感悟在顿然间焕发灵光,此时或表达,或落笔,那流淌在你语言交流、字里行间的每一个字符——也许是一段质朴无华的教育白描,却浸润着你的一腔教育情怀;也许是对教育生命的简单叙事,却沉淀着你对教育的一往情深;也许是你对人生肤浅的理解,却暗合了某位哲学大咖的深刻洞见。

它们不再是“引用”,而是“生长”;不再是“他者之言”,而是“我口言我情”“我手写我心”的真诚表达、自然流露。

比如,米歇尔·奥巴马自传《成为》,是一本讲述她人生故事和成长过程的书籍,通过分享她的经历和观点,向读者传达了成为自己的重要性和过程,强调耐心、努力和与他人的联系,并鼓励每个人积极成长、理解和倾听他人,以实现真正的自我。我读完后启发、触动很大。

后来我在写作关于青年教师如何不断精进、自我超越这篇文章时,我便引用了米歇尔·奥巴马在《成为》一书中的体会:“‘成为’(Becoming),是一个进行时。成为,并不意味着要达到某个位置,达到一个特定的目标。成为,应该是一种前进的状态,一种进化的方式,在这条道路上,你看不到终点。因为成为,就是那一条永不放弃,想要继续成长的道路。”这类文句极具启迪性和鼓舞性,在写作时巧妙嵌入,往往会产生直击心灵的效果。

不断地写作,不断地“显化成文”,让自己生命中的每一段时光都变得温馨而有意义,而且让自己永远保持“成长态”,享受着不断成长、时刻成长的曼妙与美好。

读书不仅仅是为了“读”,只有在“读”中“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显化于文”,才能真正体悟到读书的真正要义与奥妙。

①扫码订阅2025年《人民教育》杂志

来源:人民教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