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以为坐在局长办公室里的应该就是局长。”当被害人雷某在法庭上说出这句话时,旁听席一片唏嘘。四川省渠县法院2024年7月的一份刑事判决,揭开了一场荒诞骗局:镇政府普通工作人员刘某,因沉迷网赌欠下百万元巨债,竟让情人李某穿上西装、坐上真皮大班椅,在真实的局长办公
“局长办公室”里的局:一场199万元的权力幻觉
“我以为坐在局长办公室里的应该就是局长。”当被害人雷某在法庭上说出这句话时,旁听席一片唏嘘。四川省渠县法院2024年7月的一份刑事判决,揭开了一场荒诞骗局:镇政府普通工作人员刘某,因沉迷网赌欠下百万元巨债,竟让情人李某穿上西装、坐上真皮大班椅,在真实的局长办公室里,以“局长”身份先后诈骗19人199.2万元。这场骗局击穿的不仅是被害人的钱包,更是人们对权力场所的盲目信任。
刘某1990年出生,大学毕业后考入渠县某镇政府,端上让同龄人羡慕的“铁饭碗”。然而,2019年她迷上网络赌博,从最初几十元的“炸金花”,到后来一次下注上万元的“百家乐”,短短三年输掉积蓄、刷爆信用卡、借遍亲友,债务雪球滚到上百万元。判决书显示,刘某最疯狂时曾在一天之内输掉28万元,相当于她当时三年的工资总额。
“赌瘾就像毒瘾,越输越想翻本。”刘某在庭审中回忆,为了堵窟窿,她盯上了社保代办这块“肥肉”。在乡镇,不少灵活就业人员和超龄农民想一次性补缴社保,却因政策不熟、手续繁琐而犯难。刘某正是利用这一心理,对外宣称“省厅有人”,能“特批名额”,代办费从几千到几万元不等。
为了让谎言更逼真,刘某把目光投向了某局局长的办公室。她利用工作关系拿到钥匙,提前踩点,甚至记下局长开会、出差的时间表。2023年3月,她安排情人李某——一名仅有初中文化的装修工——换上提前准备的行政夹克,戴上金丝边眼镜,坐在局长办公桌后“接见”被害人。
“会议室的国旗、书柜里的红头文件、茶杯里的热茶,都是现成的道具。”承办检察官透露,李某只需板着脸说几句“材料放这”“我打过招呼了”,再配合刘某在旁“局长很重视,名额有限”的帮腔,被害人便深信不疑。被害人雷某事后回忆:“他(李某)坐在大班椅上,背后就是‘为人民服务’的书法,我哪敢怀疑?”
为了让戏更足,刘某还伪造了盖有“省社保局”公章的批复文件,甚至租来一辆挂政府牌照的帕萨特接送被害人。19名被害人年龄最大的72岁,最小的38岁,他们中有的是菜农,有的是小卖部老板,半生积蓄被“局长一句话”骗得精光。
骗局崩盘源于一次偶然。2023年10月,被害人张某在给“局长”递烟时,发现对方手腕上的纹身与干部形象不符,起了疑心,随后报警。警方调查发现,该局局长对诈骗一事毫不知情,办公室钥匙是刘某以“整理档案”为由借用的。
“这不是简单的诈骗,而是对公权力的亵渎。”法官在判决书中写道,刘某的行为不仅造成巨额财产损失,更严重损害了政府公信力。最终,刘某因诈骗罪被判处有期徒刑12年6个月,并处罚金20万元;李某因从犯、自首、退赃获缓刑,但仍需缴纳罚金1万元。
案发后,被骗的19人中,有3人至今不敢告诉子女,担心“丢面子”;有2人因此错过当年社保补缴期限,需再等5年;最惨的是72岁的王大爷,他把准备给孙子娶媳妇的12万元全交了“代办费”,案发后一病不起。
“我们不是贪,是怕。”王大爷的儿子在退赃现场红着眼眶说,“怕政策说变就变,怕错过这班车就老无所依。”这句话道出了基层群众面对社保政策的焦虑,也暴露出行政服务“最后一公里”的堵点——如果补缴渠道更透明、流程更便民,骗子哪有空子可钻?
此案并非孤例。2022年以来,全国已发生多起冒充领导诈骗案,从“假书记”到“假局长”,骗子们盯上的正是群众对权力的敬畏。渠县纪委监委以此案为切口,在全县开展“社保领域微腐败”专项整治,推出“社保补缴明白卡”,在乡镇设立“帮办代办”窗口,并建立领导干部办公室钥匙备案制度。
“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更要让群众看清笼子的栏杆。”渠县社保局负责人说,他们现在每月在政务大厅播放刘某案庭审录像,“这比任何宣传册都震撼”。
当权力成为布景,信任便成了待宰的羔羊。199万元的学费提醒我们:真正的安全感,永远来自制度的透明与服务的便民,而非某个“局长”的口头承诺。下次再有人拍胸脯说“上面有人”,不妨先想想那个坐在真皮椅上、却连社保政策都说不清的“假局长”。
来源:大卫行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