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基孔肯雅热是由基孔肯雅病毒引起,主要经伊蚊叮咬传播的病毒性传染病,临床表现主要为发热、皮疹、关节和肌肉疼痛,多数患者1周内会好转,但30%—40%患者关节疼痛可能会持续数月甚至数年,对生活质量造成显著长期影响。
基孔肯雅热是由基孔肯雅病毒引起,主要经伊蚊叮咬传播的病毒性传染病,临床表现主要为发热、皮疹、关节和肌肉疼痛,多数患者1周内会好转,但30%—40%患者关节疼痛可能会持续数月甚至数年,对生活质量造成显著长期影响。
据广东省疾控官网最新通报数据显示,广东省今年累计报告基孔肯雅热病例已超7500例。如今正值大连旅游旺季,基孔肯雅热的防治与我们每个人息息相关。那么,它究竟如何传播?该怎么预防?普通人应该注意些什么?不慎得病怎么治疗?
“人→蚊→人”传播链
基孔肯雅热主要通过携带病毒的伊蚊叮咬传播,最常见的是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当蚊虫叮咬感染者后,经过2—10天的潜伏期,再叮咬健康人就可能导致感染。患者发病后1周内病毒血症水平最高,此时被蚊虫叮咬的传播风险最大,好在该病毒不会通过日常接触引发人际传播,也不会通过咳嗽、打喷嚏传播。
"弯腰行走"的患者
基孔肯雅热这个拗口的名字与它的临床表现密切相关。这种疾病高发于非洲、东南亚等蚊虫活跃的地区,其名字在当地语言中意为"弯腰行走",形象描述了患者因剧烈关节痛而无法直立的典型症状。80%-90%的基孔肯雅热患者会出现剧烈关节痛,疼痛尤其容易累及手腕、脚踝、膝盖等小关节,呈游走性,严重时患者甚至无法直立行走。
另外,患者大概率会出现发热症状,且持续时间通常为1-7 天。部分患者可以出现双峰热,即发热消退后,间隔一段时间可能再次发热,这一症状可作为市民自我排查的重要信号。
其他症状还包括头痛、肌肉痛、关节肿胀、皮疹、恶心、疲劳等。偶有引发眼部、心脏及神经系统并发症的报道。
人群普遍易感,但尚无特效药
目前,尚无特异性治疗基孔肯雅热的药物,临床主要采取支持性治疗。充分休息、补充液体以及服用非处方止痛药如对乙酰氨基酚可缓解部分症状。在排除登革热之前,勿服用阿司匹林或其他非甾体抗炎药(如布洛芬),以降低出血风险。
防蚊、灭蚊是关键
预防基孔肯雅热的最佳方法是避免蚊虫叮咬。尤其是在蚊虫活跃的清晨和傍晚,尽量减少户外活动;如需外出,穿长袖衣裤,涂抹含避蚊胺的驱蚊剂;家中安装纱门纱窗,使用蚊帐、电蚊拍等防蚊工具。
牢记“无积水就无蚊虫”,做到定期翻盆倒罐(坛、碗、废旧轮胎、花盆托盘等)、清理积水(空调、饮水机托盘、下水道等)、清除杂物,长期积水投放灭幼蚊剂,水培植物定期换水洗盆或改为沙土种植。
外出旅游要谨慎
为了避免感染基孔肯雅热,建议出行前查询目的地疫情,备齐驱蚊物资。宜携带含有避蚊胺、埃卡瑞丁、柠檬桉油、对薄荷烷二醇等活性成分的驱虫剂,并按照说明使用。也可使用经0.5%氯菊酯处理的衣物和装备(如靴子、袜子、帐篷),使用蚊帐、穿宽松的长袖上衣和长裤。尽可能选择配备纱窗纱门的住宿场所。
旅行结束后2周内仍需预防蚊虫叮咬。旅行归来后,若出现发热、头痛、肌肉关节疼痛或皮疹症状,请及时就医,并说明旅行时间和地点,以尽快得到诊治,并及早实施防蚊隔离,避免传染给家人和朋友。
来源:大东北生活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