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装个摄像头本为防贼,没成想拍下了自家客厅的高清无码偷情现场。老婆和区住建局的一位领导(后来官方通报说是科员),就在他辛苦打拼供养的家里,上演了一出活春宫。
设计师熬光了头发去赶工期,人家却在你家沙发上啃着你老婆。这话难听吗?扎心吗?但这就是华中某院那位总工程师血淋淋的现实。
装个摄像头本为防贼,没成想拍下了自家客厅的高清无码偷情现场。老婆和区住建局的一位领导(后来官方通报说是科员),就在他辛苦打拼供养的家里,上演了一出活春宫。
好家伙!监控记录满满当当。
这位总工,一年有七八个月漂在海外项目上。家?对他而言,可能更像一个遥远的驿站。这次回来,本想喘口气,却迎头撞上这顶绿油油的帽子。
铁证如山,法院判离倒是干脆,两个月搞定。但夺妻之恨,绿帽之仇,是两个月能消解的吗?
忍?在设计院被甲方刁难、被领导扣钱,忍了也就忍了。这个,真忍不了!实名举报信,一式两份。一份送到住建局,一份“直播”在朋友圈。有图有真相,工作照、工作视频安排得明明白白。事情闹大了,热搜上挂着呢。那位科员(或者说前科长?)的回应堪称魔幻:“我们愿意接受处分,但我们是真爱。”
结婚五年,偷情七年?当着孩子的面搞事?摄像头怼脸拍都不带慌的?嗯,这“真爱”确实够硬核。更绝的是,这位“真爱”男士,事后还给戴绿帽的总工发死亡威胁,扬言要搞死别人一家!这操作,嚣张他妈给嚣张开门——嚣张到家了!
结局呢?住建局光速切割:不是领导,是科员!调查启动!结果:降一级(从管理九级到十级),严重警告。M子叔叔实在点:威胁他人、故意毁财(据说砸了门?),行拘十日!完了。
降级警告,拘留十天,这事就算翻篇了?那位总工破碎的家呢?他心里的窟窿呢?谁补?
这事扒开的,是千千万万“土建牛马”最深的痛。中国建筑行业,养活了数千万人。公开数据显示,像设计院、工程局这类单位,超过70%的技术骨干常年需要外派。
项目在哪,人就得在哪。荒郊野岭、海外孤岛,一去就是大半年,甚至经年累月。某招聘平台报告里写着呢,工程类岗位平均年出差时长超过200天。家?对他们很多人来说,就是个概念。
你在项目上熬夜画图、协调施工、吃土喝风,想着多挣点钱让家里过得好点。结果呢?后院起火,烧得你措手不及。这不是孤例!搜搜看,“工程师长期出差妻子出轨”、“项目经理外派家庭破裂”……
类似的新闻和倾诉一抓一大把。某大型央企的项目经理,海外三年,回来发现老婆不仅跟人跑了,还把家里存款转移一空。某设计院的骨干,常年加班加点,最后离了婚,人还抑郁了。这些事,行业里都传遍了,只是上不了热搜而已。
企业怎么看?项目进度第一,成本控制第二。员工家庭?那是“个人问题”。人力部门跟你谈奉献,谈职业发展,谈项目奖金,唯独很少跟你谈怎么平衡工作与家庭,怎么保障你后院不起火。把人当螺丝钉,拧到项目上就不管了。
螺丝钉会不会生锈?会不会崩断?他们似乎不太关心。反正人多的是,你不干,有的是人干。行业离职率高企,压力巨大,心理健康问题频发,这些负面新闻,企业年报里可不会写。
我们当然谴责出轨者,痛骂那个嚣张的科员。但冷静想想,这种悲剧的土壤是什么?是某些行业根深蒂固的“人肉电池”式用人逻辑。把人榨干,却忽视了他们作为丈夫、妻子、父亲、母亲的基本需求。长期、高频、强制性的外派,生生把很多家庭推向了悬崖边缘。
2023年的离婚率数据摆在那儿(约43%),其中因长期分居导致感情破裂的占比可不低(约18%,数据来源:民政统计公报及相关社会学研究)。这背后,是多少心碎和无奈?
那位总工把偷情视频公之于众,方式或许极端。但换位思考,当你发现你用汗水甚至健康换来的家,成了别人寻欢作乐的场所,那种愤怒和绝望,几个人能保持绝对理性?他的遭遇,是极端个案,更是行业积弊的一次猛烈爆发。它像一记耳光,狠狠抽在那些只讲奉献、不谈关怀的企业文化脸上。
工作是为了更好的生活。但如果一份工作,让你常年漂泊,妻离子散,甚至遭遇背叛和威胁,那这“更好”从何谈起?企业不能只把“以人为本”当口号贴在墙上。员工不是机器,他们有家,有情感需求。
在要求员工为项目牺牲的同时,是否也该想想,如何建立更人性化的外派机制?如何给予驻外员工及其家庭实实在在的支持和关怀?比如更灵活的探亲制度、可靠的家庭联络支持、必要的心理疏导?
那位总工用最惨烈的方式,撕开了这个脓疮。降级、拘留,处理了当事人。但造成这一切的深层次问题,解决了吗?那些还在沙漠、在海外、在工地上拼命,心里却惴惴不安的“牛马”们,他们的后院,谁来守护?
别让“你在前方啃沙子,他在后方啃你老婆”成为这个行业挥之不去的魔咒。这代价,个人承受不起,家庭承受不起,最终,企业和社会也承受不起。
来源:萧爷解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