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妈,我是小辉……” 在省杨林监狱亲情电话室,一声久违的呼唤,让听筒里传来哽咽。电话那头,母亲焦急的询问饱含牵挂;电话这头,罪犯小辉(化名)流下眼泪,悔恨交织。
“妈,我是小辉……” 在省杨林监狱亲情电话室,一声久违的呼唤,让听筒里传来哽咽。电话那头,母亲焦急的询问饱含牵挂;电话这头,罪犯小辉(化名)流下眼泪,悔恨交织。
罪犯小辉初入监时,表现出较强的抵触情绪,改造态度消极,行为规范较差,监区将其列为重点教育对象。
“教育转化需要精准施策,必须‘一把钥匙开一把锁’。” 小辉的责任干警张伟说道,随后深入分析其行为和心理特征,制定转化方案:坚持常态化开展个别谈话教育,耐心引导其认识犯罪危害,端正改造态度,同时组织其参加传统文化学习,帮助其涵养道德情操。
过程中,张伟发现其长期与家人失联,内心存在强烈的自责与疏离感,敏锐地将“修复亲情关系”作为转化的重要突破口。
转化的过程并非一帆风顺。初期,小辉抗拒心理明显,对教育谈话敷衍了事。干警张伟记录他的点滴变化——从行为偏差到遵守规矩,从沉默抵触到主动沟通,每一个微小的进步都被张伟看在眼中。
一次,张伟观察到小辉身体不适,立即带其前往监狱医院就诊,这份细致入微的关怀,成为融化坚冰的关键。
“我以为没人会在意我这样的人...”小辉流露出内心的触动。借此契机,张伟深入了解其家庭困境,并迅速启动了监狱“重建亲情桥梁”专项帮扶机制。
监狱积极行动,协调联系当地司法局、派出所,几经周折,成功找到了其年迈的母亲。家访小组专程上门,向老人播放了小辉在狱内录制的忏悔与思念视频。看到多年未见的儿子,老人泣不成声……监狱的桥梁作用,让断裂的亲情重燃希望。
最终,在高墙内外共同努力下,一场暌违多年的亲情通话成功连接。母亲殷切叮嘱到:“听警官的话,好好改造...” 电话这头,小辉频频点头,泪水夺眶而出。
亲情的回归,点燃了他新生的希望和改造的动力。他积极调整心态,主动配合教育工作,改造表现显著改善,并开始主动写信向家人汇报改造情况,决心彻底告别过去。
小辉的转变
是省杨林监狱教育改造成效的其中一例
监狱始终坚持
改造一名罪犯
挽救一个家庭
安宁社会一隅理念
为筑牢社会安全防线贡献坚实力量
来源:云贵高原生活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