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7 月 28 日深夜,一段标注 “叙利亚导弹摧毁以色列大坝” 的视频在社交平台疯传。画面中,浑浊的洪水冲垮桥梁,夹杂着 “梅卡瓦” 坦克的残骸 —— 这段被印尼语字幕覆盖的影像,在 48 小时内获得 230 万次转发,随之而来的 “13 座水坝决堤”“8000
7 月 28 日深夜,一段标注 “叙利亚导弹摧毁以色列大坝” 的视频在社交平台疯传。画面中,浑浊的洪水冲垮桥梁,夹杂着 “梅卡瓦” 坦克的残骸 —— 这段被印尼语字幕覆盖的影像,在 48 小时内获得 230 万次转发,随之而来的 “13 座水坝决堤”“8000 名以军死亡” 等说法,让中东局势骤然紧张。但卫星图像显示,所谓 “被淹没的特拉维夫郊区”,当时正经历着 50 年来最严重的旱季。这场用数字堆砌的虚假叙事,揭开了信息时代战争的新形态。
一、从印尼语账号到全球热搜:谣言的生产流水线
追溯这场闹剧的源头,三个名字浮出水面:Jejak Lokalan、Militer Lokalan 和 Politik Lokalan。这三个印尼语 YouTube 账号,用几乎相同的模板制造着 “军事奇迹”——7 月 24 日首发 “叙利亚炸坝” 视频,28 日加码 “1300 万人流离失所”,29 日抛出 “损失 500 万亿” 的天文数字。它们的共同特点是:注册时间短(最短的仅 4 个月)、内容极端(宣称 “150 架以色列飞机被毁”)、画面拼凑(所谓 “洪水” 实为 2018 年印度洪灾 footage)。
这些账号精准抓住了流量密码:用 “东方压倒西方” 的叙事刺激情绪,用具体数字制造 “真实感”。比如明知以色列总人口仅 1010 万,却编造 “1300 万人被淹” 的笑话;无视曼塔拉水坝位于叙利亚境内的事实,硬说 “以色列水利设施遭袭”。更讽刺的是,它们发布的 “卫星图像”,被网友扒出是《红色警戒》游戏截图。
但谣言的扩散并不全靠拙劣编造。当阿拉伯语账号将 “500 万亿损失” 换算成当地货币,当英语博主截取 “坦克被淹” 片段配上 “独家爆料” 标签,不同圈层的受众都能找到符合自身认知的 “证据”。这种 “本土化改编” 策略,让虚假信息在 3 天内穿透语言壁垒,登上多国热搜。
二、水资源争议:谣言滋生的土壤
戈兰高地的旱季阳光,照在龟裂的河床上。这里每一滴水都关乎生死 —— 以色列控制着叙利亚 80% 的淡水资源,而曼塔拉水坝正是约旦河支流的关键节点。2024 年旱灾期间,以色列三次截流导致大马士革郊区爆发抢水冲突,这种现实矛盾为谣言提供了 “合理性” 基础。
真实的以叙冲突从未涉及水坝。以色列更倾向于空袭机场和军事基地,仅 2023 年就 17 次轰炸大马士革机场;叙利亚则以火箭弹反击戈兰高地,双方都避免触碰可能引发人道主义灾难的基础设施。军事专家指出:“炸毁水坝相当于宣战,而叙利亚目前的军力根本不具备这种战略威慑能力。”
但民众的情绪记忆容易被利用。68 岁的大马士革农民哈桑的话颇具代表性:“以色列偷走了我们的水,为什么不能炸他们的坝?” 这种朴素的愤怒,让 “水淹以色列” 的幻想在难民营和社交平台获得共鸣,即便官方多次辟谣,仍有人坚信 “这是迟早会发生的事”。
三、信息战 2.0:用数字制造认知茧房
在特拉维夫大学的实验室里,研究人员发现了更值得警惕的现象:相信 “水坝被袭” 谣言的人群中,73% 能准确说出 “13 座”“8000 人” 等数字,却不知道戈兰高地的实际控制情况。这种 “数字记忆优先” 的特征,标志着信息战进入新阶段。
对比权威信源与谣言的叙事差异耐人寻味:半岛电视台 8 月 3 日的报道聚焦 “以色列地面部队在叙利亚南部活动”,而同期谣言却在渲染 “洪水审判”;叙利亚国家电视台播报 “苏韦达省安全部队遇袭”,某些账号却将画面剪辑成 “水坝袭击现场”。当专业媒体在核实信源时,谣言制造者已用 “每分钟更新” 的假数据抢占了注意力。
更危险的是 “数字脱敏” 效应。当 “8000 人死亡” 的虚假新闻反复出现,公众对真实发生的苏韦达省人道危机(1 名安全人员死亡、多人受伤)反而变得麻木。正如研究者所言:“当谎言的数字足够庞大,真相的细节就会被淹没。”
如今,曼塔拉水坝的闸门仍在正常运作,而那些编造 “洪水奇迹” 的账号,已开始炒作 “伊朗导弹击中航母” 的新剧情。在这个信息即武器的时代,辨别谣言的最好方式或许是记住:戈兰高地的干旱,与屏幕里的洪水一样真实;而 1010 万以色列人与 600 万叙利亚难民,都只是需要和平的普通人。
【互动话题】
你认为哪种方式能有效遏制战争谣言?
A. 平台加强算法审核
B. 权威媒体及时辟谣
C. 提升公众媒介素养
来源:每日几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