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国产高端新能源车撞飞卡车,其车主被群嘲“没素质”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8-06 02:09 2

摘要:碰撞之后,理想i8的表现似乎“可圈可点”,所有安全气囊都正常弹出,车门还自动解锁,仿佛在宣称车内乘员都能安然无恙。可乘龙卡车这边就没那么幸运了,车头被撞得直接“跳起来”,锁止机械疑似都被撞断了。

理想汽车这一撞,可真是撞出了轩然大波,把事儿闹大了!

7月29日那场测试中,一辆重达2.6吨的纯电SUV理想i8,居然在正面撞击下,把一辆8吨重的乘龙卡车车头给“撞飞”了!

碰撞之后,理想i8的表现似乎“可圈可点”,所有安全气囊都正常弹出,车门还自动解锁,仿佛在宣称车内乘员都能安然无恙。可乘龙卡车这边就没那么幸运了,车头被撞得直接“跳起来”,锁止机械疑似都被撞断了。

这场景一出现,网友们瞬间炸开了锅,不少人直呼:“这不是在侮辱大家智商吗?理想i8质量连乘龙卡车一半都不到,居然能把对方撞得这么惨!”然而,面对这如山呼海啸般的舆情,理想汽车并没有选择低头认错。之后,理想汽车多位高管还大放豪言,表示可以“复测一把”。

这一撞,可苦了乘龙卡车背后的老国企。网络上到处都是“乘龙被撞飞”的讨论,铺天盖地,让乘龙卡车及其背后的企业压力倍增。

而理想这边也不好过,在事发之后,在各大社媒平台出现“理想车主素质”的负面舆情,甚至已经与“低素质”挂钩。

小轿车撞飞卡车?

7月29日理想i8发布会上,理想播放了一段名为“超级实验”的视频,其中呈现了理想i8与一辆重卡正面碰撞的震撼场景。视频里,理想i8以约100公里/小时的速度径直撞向对向驶来的卡车,撞击瞬间,理想车体几乎完好无损,气囊迅速弹出,车门自动解锁并弹开;反观重卡,情况则极为惨烈,四个轮子弹起,驾驶室与车架分离,车头直接趴在理想车头上,好似被撞得散架一般。

演示视频中的乘龙重卡虽处于空载状态,但重量也达8吨,而且载货的重卡其结构强度远远超过载人的小汽车。然而在理想发布的视频中,重卡不仅车头被小汽车直接撞飞,甚至被撞得原地腾飞,后轮离地接近半米之高

对此,有网友直言:自人类发明汽车以来,从未出现过重卡被小汽车撞飞这种事。

这本是理想为展示i8安全性而精心设计的环节,却因车标未打码而引发一系列问题。卡车方向盘上的“乘龙”Logo清晰可见,被现场观众一眼认出。乘龙是东风柳州汽车的商用车品牌,隶属东风系央企,长期服务于顺丰、京东、邮政、德邦等大客户。

视频播出后,“乘龙被撞飞”的讨论在网络上迅速蔓延,不少网友纷纷跑到乘龙官方抖音评论区,对其车辆安全性提出质疑。

7月31日,东风柳汽针对此次碰撞测试发布声明,称视频未获授权,且测试过程他们完全不知情。随后在8月1日,东风柳汽再次发布声明:“经我公司技术核查及专业评估,该视频相关测试场景及设备与实际交通情况存在极大差异。”

理想此次测试信息披露不完整,已然对乘龙品牌造成严重伤害。这家服务众多大客户、有着71年历史的老国企,遭受了自诞生以来最为海量的质疑。

面对质疑,理想团队并未选择低调处理,而是选择硬刚,甚至公开邀请乘龙重卡进行直播对撞。理想汽车产品负责人回应称“要相信权威机构的专业,要不来复测一把?”,随后理想的高管转发回应称:“可以啊,直播都行”。

“理想车主”成低素质代名词

值得注意的是,在理想i8表现平淡且安全测试事件持续发酵的双重影响下,理想汽车股价一路走低。7月29日i8发布当日,理想汽车美股盘前曾因新品发布一度上涨6%,可开盘后形势急转直下,最终收跌6.2%。截至8月1日,其股价累计跌幅已达13.53%。

销量方面,理想汽车同样“不太理想”。此前,它将2025年交付目标从年初设定的70万辆下调至64万辆。7月,理想仅交付3.07万辆,同比下降39.74%;前7个月累计交付23.47万辆,同比下降2.21%,仅完成全年目标(64万辆)的32%。8月5日,理想汽车宣布对理想i8做出重大调整,推出统一版本,标配即顶配,这是自7月29日晚i8上市以来的最大变动。

招商证券国际分析认为,纯电i系列并非理想汽车投资价值的核心所在,增程L系列潜力依旧巨大。而且,理想i8作为高端“慢热”产品,预计9月发布的理想i6才是其纯电系列真正能“走量”的产品,短期内对交付量的拉动效应不会强劲。该机构估计,理想i8月销量在3000 - 5000辆之间,主要作用是验证纯电产品,待市场走稳后为理想i6铺路。

事实上,理想汽车不仅产品销售受阻,品牌口碑也遭遇海量吐槽。

酷公司发现,在抖音、快手等视频平台上,大量针对理想汽车车主的不文明行为被曝光,如乱停车、乱变道等,包括停车压线、一台车占两个车位、在出入口停车、路边违停、实线加塞等等。网友们仿佛瞬间化身“马路判官”,且只针对理想汽车。

甚至还有调侃的段子,比如“问:一个200个车位的停车场可以停多少辆理想车;答:两辆,一辆在入口,一辆在出口”。

不过,显然不能以偏概全地认为所有理想车主都是低素质人群。把时间往前推,这种给车主贴标签、形成刻板印象的行为并非近几年才出现,它主要源于车辆品牌定位、使用场景以及媒体传播等因素。就像当下很火的小米SU7,几乎也和“绿化带”“过火少年”等标签紧密相连。

但从近期理想的营销动作来看,也就不难理解互联网上为何会产生这样的负面情绪了。毕竟一家有着71年历史的老国企被一家“新势力”车企以那样方式“伤害”,换做谁恐怕都会心生不满。

来源:汽车情报组i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