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北京中医医院新院区近日开工,建成后不仅方便患者就医,也将促进中医药的传承与创新。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北京的中医医院从零起步,发展到如今已建有1000多家,中医药优质专(学)科总量居全国之首。古老的中医历经千年传承,历久弥新。
1964年,中医大夫正在给西医同行讲解针灸学。王一波摄
1956年,70岁的名医瞿文楼在看病时教徒弟学习写处方。李祖慧摄
1981年,有40多年行医经验的老中医屠金城在为患者看病。胡敦志摄
1990年,著名老中医周聘卿在街头为群众义诊。叶用才摄
2007年,18名留学生在北京市中西医结合医院接受针灸、推拿等中医临床实习。吴镝摄
北京中医医院新院区近日开工,建成后不仅方便患者就医,也将促进中医药的传承与创新。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北京的中医医院从零起步,发展到如今已建有1000多家,中医药优质专(学)科总量居全国之首。古老的中医历经千年传承,历久弥新。
1956年4月25日,《北京日报》2版
1961年10月21日,《北京晚报》2版
中医用绝活儿为自己正名
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医一度受到歧视,不少人认为这是封建医学,只能起到精神安慰作用。为了从思想上纠正这种错误,周恩来总理提出,中西医都必须注意破除门派、门户之见,要团结中西医,做到中西医并举。在周总理的主持下,1955年12月,中国中医研究院在京正式成立,同时开办第一期西医学习中医研究班。周总理还专门为中医研究院成立题词:“发扬祖国医药遗产,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2024年4月15日《北京日报》12版,《“中西医结合是我们的方向”》)
1956年5月,坐落于大佛寺西大街(后更名为美术馆后街)的北京中医医院成立,这是本市首家综合性中医院。建成后,设有内科、皮外科、正骨科、按摩科、痔瘘科、妇科、小儿科、针灸科共8个科。此外,还新设了200多张病床以及熏药洗药室、煎药室等。(1956年4月25日《北京日报》2版,《本市将成立中医医院》)这对于自古以来只靠一个脉枕和三根手指“打天下”的中医大夫来说,无疑是全新跨越。
一直以来,中医大夫多为私人开业行医或开办联合诊所,没有专设病房,也没人整理病案,仅凭零星片断的门诊病历很难积累临床经验或进行科学研究。北京中医医院成立后,吸引了不少中医名师加入其中。
“捏积冯”,老北京几乎家喻户晓。上世纪50年代,宣武门众议院夹道“捏积冯”诊所前经常排着长龙。捏积是冯家祖传四代的医术,谁家孩子不思饮食、消化不良时都去找他。1959年11月,这条长队挪到了北京中医医院,“捏积冯”第四代传人冯泉福带着祖传的医术,到此当了儿科的主治医师。(1959年11月1日《北京晚报》2版,《“捏积冯”明天起应诊》)著名外科中医师赵炳南也关闭了自己的医馆,担任北京中医医院副院长,同时还坐诊看病;著名针灸科中医师王乐亭、骨科中医师萨仁山等先后参加了北京中医医院的工作。著名中医师萧龙友、瞿文楼、张菊人等还担任了北京中医医院顾问。(1956年5月1日《北京日报》2版,《不少著名中医参加市中医医院工作》)
北京中医医院成立之初,面临的最大问题是没有现成的中医护士,甚至连这个名称都没听说过,最后只能由原市立第五医院的一批护士担任。开始,这些西医护士并不情愿,她们认为中医只会开方子抓药,护士没有用武之地。时间一长,她们便见识到中医医术的化腐朽为神奇。比如,初次看到中医正骨科大夫不给骨折病人打石膏,却能很快让病人活动时,护士李帆很不解,因为这不符合西医的一贯做法。但看见效果后,李帆大为惊叹,后来还跟着中医大夫学会了一些简单易行的治疗脱臼、正骨的手法。护士潘仪一直在小儿捏积室当护士,看惯了西医外科手术,她原本对只在小孩脊背上来回捏几趟的捏积手法瞧不上眼,然而事实说服了她,一个面黄肌瘦的孩子在大夫捏了几次后竟日见圆润白胖起来,令人不能不信服。潘仪逐渐学会了捏积,成了大夫的帮手。像她们一样,全院护士看到中医的绝活儿后都在改变看法,还集体写成了《中医实用护理学》一书,不断总结中医护理经验。(1961年10月21日《北京晚报》2版,《中医护士》)
除北京中医医院外,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开始,本市还陆续在各区建起了中医医院,各大医院普遍设立了中医部或中医科,通过组织西医学习中医等方式不断扩大中医的影响力。很多患者经过中医治疗有了显著好转,甚至有人慕名从外地来京求医。
1981年9月4日,《北京日报》2版
1995年8月23日,《北京日报》1版
为老中医配徒弟传承宝贵经验
与西医不同,中医是一门经验医学,几代甚至十几代人的临床经验积累才形成了绝活儿,因此师带徒是中医传授医术的重要方法之一。为了继承老中医学术经验和临床经验,本市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开始一直在为老中医配备徒弟。到了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各级卫生部门把55岁以上、有丰富经验和专长技术的老中医定为急需继承和整理经验的对象,除给他们配备一定数量的青年徒弟外,有条件的单位还配备了有较高水平的中医或西学中人员,在学习继承的基础上,协助老中医整理学术经验。到1978年,已为200多名老中医配了徒弟,并为56名有专长的老中医成立了医案整理小组。(1978年1月12日《北京日报》1版,《市医疗卫生部门帮助老中医总结临床经验》)
很多老中医毫无保留地公开了自己的祖传秘方或经验方。北京儿童医院的老中医金厚如以应用小面药治疗小儿感染性疾病闻名,且剂量小、价格便宜,得知院方要为其整理临床经验时,他主动把锁在柜子里十几年的秘方拿了出来。金老去世后,整理小组根据其十几年的病例分析研究,用了一年多的时间完成了金老临床经验的初稿,比较系统地总结了金老的理论观点、治疗法则,对小面药的应用制作也作了较全面的阐述。药房还专门汇集了几位老中医100余种内服药、18种外用药的处方,在全院推广应用。(1979年1月16日《北京日报》2版,《做好老中医经验的继承整理工作》)
为了使中医后继有人,老中医毫无保留地向徒弟传授医术。如西城区中医医院老中医董万鑫在治疗骨折、软组织损伤处理等方面积累了40多年的经验,他把自己总结出的30多种基本正骨手法一一传授给徒弟。锁骨骨折是正骨的难点,董大夫对此有五种不同的正骨手法。每来一批徒弟,董大夫就把这五种手法详细地讲给他们。遇到典型病例时,他边给病人治疗,边给徒弟讲解。有时,他还让徒弟在自己身上练习,亲自体验他们的手法是否正确。经过20年的时间,董万鑫带过的400多个徒弟中已有不少成为行业佼佼者。(1981年9月4日《北京日报》2版,《老中医董万鑫毫无保留传技术》)
此外,为了广泛继承老中医的经验,本市还在全国率先将名老中医关幼波治疗肝炎的经验输入计算机诊疗系统。截至1988年,国内十几个省市的37家医院先后应用了这种现代化的诊疗方法,肝病患者不出远门就能得到有效的治疗。(1988年4月19日《北京日报》1版,《“电脑医生”使老中医“分身有术”》)
随着老中医年事已高,出诊减少,为他们配徒,总结经验、继承疗法已迫在眉睫。自1990年以来,本市先后开展了两次大规模集体拜师活动,为41名老中医专家配备了69名学术继承人。这41名老中医专家包括著名正骨按摩老中医“双桥老太太”罗有明、关幼波、周志成等。为了把“真经”学到手、传下去,造福病人,北京中医局制定了全面的名老中医经验继承计划,从各医院中选派了有志于中医事业的中青年中医师拜师学艺。5年学徒期间,他们不仅学到了师父的学术精华、治病妙方,而且还帮助老师总结出168篇论文,分析病例2500多份。这些学术继承人后来成为各单位的业务骨干,有的还成为国际知名专家。老中医们也在年轻人的帮助下著书立说,完成了26部学术专著,他们的学术思想和诊疗经验得到总结和完整保存。还有24对师徒共同参加了36项科研项目,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对老中医的学术思想进行了专题研究,13项科研成果获奖。(1995年8月23日《北京日报》1版,《本市69名中医师“出徒”》)
1997年10月5日,《北京日报》1版
2002年7月17日,《北京日报》7版
“洋大夫”被中医“圈粉”
改革开放后,随着我国传统医学热潮在世界范围内的广泛兴起和发展,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对中医中药产生了浓厚兴趣,纷纷到北京来学中医,中医逐渐走向世界。
上世纪90年代初,在中国中医研究院北京针灸国际培训中心门前的操场上,人们每天早晨都能看到几十位不同肤色的外国留学生,他们穿着灯笼裤,有板有眼地练习中医气功;而在北京中医医院、西苑中医医院、广安门中医医院、北京针灸骨伤学院等11家中医临床、研究和教学机构,还有一些金发碧眼的“洋中医”在为患者针灸、正骨、按摩。1995年,宣武中医医院为实施杏林计划,在北京中医药大学的支持帮助下设立了教学实习基地,来自荷兰、洪都拉斯等国的65名学生在此进行了为期10周的集中实习。(1995年3月7日《北京晚报》6版,《外国留学生到宣武中医医院实习》)
据不完全统计,从1992年到1997年,共有来自世界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4000多名留学生到北京学习中医。经过或长或短的学习培训后,有60多名留学生在北京获得了中医硕士、博士学位。德国医生马丁原本已结束了中医基础班的学习,在见识了针灸对治疗西医束手无策的慢性病、痛症上的神奇疗效后,又报名上了提高班。我国著名中医程莘农、时振声、关幼波等知名老中医对自己的“洋弟子”也都精心培养,他们认为外国人来学习中医,是促进中医走向世界的好途径。(1997年10月5日《北京日报》1版,《四千“洋弟子”京城学中医》)
中医神奇的正骨按摩技术也吸引了一批又一批外国人。中国中医研究院骨伤科研究所20年来接待了来自世界各地的1100多人,他们或来参观访问,或进行学术交流,有200多人干脆成了老中医们的“洋弟子”,正儿八经地学习起中医骨伤推拿手法。(1997年12月4日《北京日报》1版,《20年带出200“洋弟子”》)
中医美名远播,不远万里打“飞的”来京看中医的外国人也多起来。美国一家大公司的董事长被诊断为心脏瓣膜缺损,因不愿意接受手术,想试试中医治疗方法。北京中医医院心内科主任医师黄丽娟几副药下去,病人感觉轻松了不少。此后,他成了医院的常客,每个月都要往返坐上36个小时的飞机看一回病。一次正赶上黄大夫到香港开会,他打着“飞的”追到了香港。三年过去了,他的病情有了很大好转,对古老的中医算是彻底折服,连每年的常规体检都要求在北京中医医院做。据北京中医医院统计,到2002年,已有98个国家和地区的上千名患者来医院看过病,好口碑在病人之间口口相传,打“飞的”来看病的外国人不断增多。(2002年7月17日《北京日报》7版,《外国人打“飞的”来京看中医》)
2007年10月15日,《北京日报》7版
2012年8月24日,《北京日报》6版
中医医院在全市“遍地开花”
进入新世纪,北京对中医药的发展和传承给予了全方位的扶持和保障。
从2002年开始,本市先后启动了两批中医专科网络携手工程,由三级中医医院在远郊中医院设立网点,中医专家每月定期下乡出门诊给患者看病,又对当地医生进行传帮带,为郊区中医专科制定符合当地疾病谱的诊疗常规,帮助远郊中医院提高医疗水平。到2007年,本市10个远郊区县已经建立了涉及肿瘤、肾病等9类专病、8类专科的49个网点,平均每个郊区县建立中医专科专病网点3个以上,使北京三级中医院的国家级、市级重点专科的优势覆盖到了农村区县中医院,惠及京郊当地百姓。(2007年10月15日《北京日报》7版,《第二批中医携手工程继续扩大网点数量》)
2008年,本市启动“薪火传承3+3工程”,通过建立传承、学术交流、人才培养、医疗服务和文化展示五大平台,全面抢救京城名老中医学术经验。到2012年,已经建起101个名老中医工作室、研究室、传承工作站等,基本覆盖了内科、妇科、儿科等所有中医学科。(2012年8月24日《北京日报》6版,《本市已建101个名老中医工作室》)
中医医院在全市“遍地开花”后,人们对中医药的接受度越来越高,中医离人们也越来越近。从2020年起,随着中医科在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落户,百余家中医药健康文化体验馆先后建成,集中西医检测、健康管理、文化科普、互动体验于一体,可以为市民提供科学、权威、综合、便捷的中医药健康生活指导服务。同时,中医药课程也走入16个区的982所中小学,成为各学校校本课程的特色和亮点。(2023年11月30日《北京日报》6版,《本市建成百家中医药文化体验馆》)
据北京市中医药管理局统计,截至2023年底,本市各级中医医疗机构已达1340家,共有中医医师2.5万人,中医资源居全国前列。全市拥有国家区域中医(专科)诊疗中心32个,国家临床重点专科54个,国家中医重点专科133个,重大疑难疾病中西医临床协作试点项目13个,国家中医优势专科84个,居全国之首。中医,这一历经数千年的古老医学体系,在今天不断传承发展,焕发出更加蓬勃的生机。
本版文字:袁京
资料来源:京报集团图文数据库
来源:北京日报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