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历书》有言:“斗指西南维为立秋,阴意出地始杀万物,按秋训示,谷熟也。”
云天收夏色,木叶动秋声。
四季流转从不停歇,虽然盛夏三伏未过,但立秋已至。
《历书》有言:“斗指西南维为立秋,阴意出地始杀万物,按秋训示,谷熟也。”
立秋,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三个节气,也是秋天的第一个节气。
此时自然界由阳盛转为阴盛,谷物从成长趋于成熟,意味着收获的季节到了。
人们通过晒秋、咬秋、贴秋膘等各种仪式迎接秋天,也借此为换季做好准备。
2025年立秋时间为8月7日13点51分19秒,对应农历乙巳年闰六月十四。
与往年不同,今年立秋同时兼具5大特点,早了解早准备,看完记得转发收藏!
1、今年立秋是“晚立秋”
民谚有云:“早立秋凉飕飕,晚立秋热死牛。”
立秋交节时刻,当天12点前为早立秋,12点后则为晚立秋。
2025年的立秋时间在下午的13点,所以今年称作“晚立秋”。
这是古人通过对历年气候气温的总结观察,从而做出的判断依据。
也就是说,秋后很可能出现持续高温天气,也就是俗称的“秋老虎”。
因此,即使早晚温度有所下降,也不能对避暑防暑掉以轻心。
尤其是上了年纪、有基础疾病的人,千万别放任自己处于高温环境下。
高温,不仅会致使中暑头晕,还会让心血管状况加速恶化、增加脑中风风险。
家中的空调、风扇该开就开,尽量不在正午时段外出活动,出门也要做好防晒工作,同时多吃新鲜蔬果、多喝水。
2、今年立秋是“六月秋”
俗话说:“六月秋赶死牛,七月秋慢悠悠。”
意思是,如果农历六月立秋,预示着夏季缩短,低温来早。
农作物可能因积温不足而减少产量,下一茬作物也要提前播种,谨防错过适宜生长时机。
所以,古代靠天吃饭的农户,这段时间少不了要忙忙碌碌。
如果农历七月立秋,代表秋天会相对较热,不必着急忙碌收获播种,也能迎来丰收。
但今年立秋在农历闰六月,副热带高压十分强盛,高温天气不断,与七月秋所差无几,长势产量大好。
可正如老一辈人所说:“闰月秋,热断流,防旱防涝保丰收。”
无论是旱是涝、是热是凉,都要密切关注天气变化,灵活调整应对策略,方能五谷丰登,顺利过秋。
3、今年立秋是“母秋”
常言道:“公秋爽,母秋凶。”
除了立秋的早晚,立秋的公母也能判断后续天气热不热。
古人流传下来区分公母的规则很简单,就是基于农历的日期。
若立秋当天的农历日期为单数,则是“公秋”,若为双数,则是“母秋”。
今年立秋是在闰六月十四到来,为双数,因而是“母秋”。
种种迹象表示,秋后依旧酷热难挡、暑湿交蒸的概率会比较大。
不仅要重视消暑,也别忘了贴秋膘,弥补一夏的亏空,储备能量过秋冬。
但如今衣食不愁,很多人体重居高不下,进补当讲究方式方法,不可急于一时。
最好选择低热量、高营养的食物,如莲藕、百合、鸭子、鱼肉等,既能增强体质,也能滋阴润燥,抵御暑气。
4、今年立秋是“秋包伏”
有道是:“伏包秋,凉悠悠;秋包伏,热得哭。”
根据干支历法,若立秋恰逢末伏首日,则为“伏包秋”,天气转凉迅速。
若末伏开始于立秋之后,则称“秋包伏”,三伏炎热持续更久。
今年8月7日立秋,8月9日末伏,是典型的“秋包伏”。
漫长的三伏天,气温燥热,很容易让人心烦意乱,无精打采。
当下,一定要预防“情绪中暑”,注意调养情志,平和心态。
养生先养心,情绪不好,所有的养生手段,都是徒劳的。
不如适当进行一些放松身心的活动,如静坐冥想、聆听音乐、读书练字等。
心静自然凉,让节奏慢下来,把情绪稳住,暑热方会显得微不足道,养生也事半功倍。
5、今年立秋是“闭眼秋”
老话说:“睁眼秋把扇丢,闭眼秋热不休。”
以立秋交节中午12点为界,此前为“睁眼秋”,此后为“闭眼秋”。
今年显然是“闭眼秋”,再一次验证阳光依旧剧烈,凉意尚未到来。
但立秋的太阳,好比炉中煨着的炭火,看着旺,实则后劲不足。
阳气逐渐收敛下沉,阴气逐渐生长旺盛,应提前做好过秋的准备。
如润秋燥、解秋乏、防秋愁等,有备则无患,等天一凉,方可轻松从容度秋。
来源:闻心品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