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这本书,亚洲历史第一次这么具象化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8-07 09:07 1

摘要:从佛教如何传入,到丝绸之路上的互通有无;从游牧与农耕的长期博弈,到不同文明在边疆地区的碰撞与融合……

中国历史,我们并不陌生。但很少有人会把它放进“亚洲历史”的整体脉络中来理解。

从佛教如何传入,到丝绸之路上的互通有无;从游牧与农耕的长期博弈,到不同文明在边疆地区的碰撞与融合……

《大唐西域记》,唐代高僧玄奘于公元7世纪赴印度求法归来后所撰,详细记录了他沿途经过的百余个国家和地区。

只是,当我们真正想要了解“亚洲历史”时,却常常无从下手。伊朗、印度、阿富汗……我们既缺少整体的视角,也找不到具体的入口。

其实,从考古的一手发现着手,会是一个绝佳的选择,北大考古文博学院系列讲座整理而成《西出葱岭:亚洲考古八讲》,汇集国际一线学者、刊载大量图片,让人对亚洲文明第一次有这么直观的认识和体验。

文字之外,葱岭以西,考古学家眼中的亚洲史。

一、西边的另一座“长城”

阅读亚洲历史的一扇窗

在中国,长城象征着抵御与边疆,也是最醒目的历史地标之一。但如果我们把目光移向欧亚大陆的另一端,会发现一座鲜有人知、却同样恢弘的“西部长城”——戈尔甘长城。

图|戈尔甘长城遗址

它位于里海以东、今伊朗的戈尔甘平原,是萨珊波斯帝国在5世纪中叶修筑的一道庞大防御系统。这道长城长达195公里,由砖块砌成,配有30多座堡垒,有的面积甚至超过40公顷,是迄今为止古代世界最复杂、最缜密的线性防御体系。

图|《西出葱岭》主要涉及的地理区域,“葱岭”是中国古代对帕米尔高原的称呼。

在很多历史地图上,中亚往往是一片被忽略的“空白地带”。但事实上,这里曾是游牧与定居、东方与西方、征服与贸易交汇的剧场,学者们称其为“两道长城之间的世界”。

这条“西部长城”并非简单的军事防线,它象征着一个帝国的边界意识,也映照着一个更深层的历史主题——游牧与定居之间的拉锯与共生。考古研究表明,早在铁器时代以前,西亚的帝国就已具备“二元社会”的结构:城市与绿洲中的农业文明,与草原上的畜牧民族始终存在张力,却又彼此依赖。

萨珊帝国正是这种复杂共存的产物:它既要防御北方草原民族的冲击,也需借助他们的马匹、网络与军事力量。而戈尔甘长城的建造,正是在这一背景下的具体体现——不是为了彻底隔绝,而是为了有条件的控制与交流

这道横亘在沙砾与绿洲之间的砖墙提醒我们:亚洲是一片多元文明相互纠缠、对话、冲突又合作的广袤空间。

二、“亚洲佛教的物质遗迹”

文化交流的具象化呈现

我们对佛教的想象,往往停留在典籍、教义和高僧传记之间。但你可曾想过:佛陀曾真实地生活在某片土地上,曾走过某条河流、某座山丘,而这些地方,如今仍埋藏着他的遗迹——石座、砖塔、壁龛、雕像,甚至他的袈裟与锡杖。

19世纪末,英国考古学家坎宁安在主持印度考古调查局期间,正是根据法显与玄奘的记载,走访了北印度的多处佛教遗址。他在菩提伽耶考古现场——传说中佛陀悟道之处——挖掘出了被玄奘称为“摩诃菩提寺”的建筑遗存。

他发掘出的砖砌礼拜堂与石质“金刚宝座”,印证了佛陀“坐菩提树下成道”的传说不只是信仰传说,也是一段可以在地层中寻回的历史记忆。

图|摩诃菩提寺遗址中的金刚座。

而另一处举世闻名的遗址——那烂陀寺,则将佛教从信仰推进到了制度与传播的高度。这座始建于公元5世纪的庞大寺院群,拥有十一处大型多层院落,最多可容纳数百名僧侣。寺中佛殿曾供奉巨型佛像,四周密布小型窣堵波与还愿建筑,铭文显示,它曾受到王室和信众的广泛布施。

学者们还在此发现大量大乘佛教和密教的造像与遗物——说明当年的那烂陀,不只是佛教圣地,更是一所思想涌动、制度发达、世界知名的“佛教大学”。

图/那烂陀寺出土的青铜塔拉像

图/那烂陀佛寺主殿及周围建筑

透过雕像与壁龛,我们不仅看见了佛教传播的历史路径,也看见了这个过程中是如何吸收、转化、包容异域文化。

三、失传的神秘古文字

还无人和商代甲骨文加以比对

在浩如烟海的古代文明中,文字是一种强烈的存在感。甲骨文、楔形文字、象形文字,它们不仅让文明得以延续,也让我们今天能回望过去。然而,在南亚大陆上,有一种神秘的文字系统曾广泛使用于城市生活的各个角落。

图|甲骨文、楔形文字

它出现于公元前2600年左右,随着摩亨佐·达罗和哈拉帕等城市的兴起而发展,却在公元前1900年城市衰落后迅速消失,没有演化、没有继承者,也从未被破解

截至2020年,考古学家共发现了5500余条铭文、近2万个符号,多被刻在滑石印章、陶牌和铜器上,用于贸易、会计乃至宗教仪式。最长铭文不过17个符号,平均每条仅有3.5个,没有双语版本、没有已知语法结构,也不清楚它所表达的语言。

图|印度文字系统中可能可整理的符号列表之一。目前尚无研究将这些符号与中国北部商代的符号进行系统比较。

它并非随意符号,而更可能是一种高度编码的形象—音节系统,类似苏美尔楔形文字或埃及象形文字。甚至在多拉维拉遗址,还发现了一块由彩陶板拼出的巨大铭文,镶嵌在城市大门之上,成为整个印巴次大陆、中亚和古代近东独一无二的发现。

它的出现,伴随着统一的砖制规格、标准化度量衡和砝码体系,标志着印度河文明进入高度制度化的城市阶段。研究显示,这套文字系统可能由多个城市的“书写中心”各自维护、更新。

它消失得很快,像从未存在过。但无数刻有符号的印章、器物和铭文,静静地留在废墟中,像一套被封印的语言。它们虽沉默,却是印度河文明最具“历史存在感”的证据。

你有没有发现中国很多历史节点,

其实背后都有“亚洲”的影子?

有没有哪一件历史遗存

让你突然“理解了历史”?

在留言区展开来说说

2位优秀留言读者将获赠主题图书🎁

公号粉丝限量专享



-End-

观点资料参考:《西出葱岭:亚洲考古八讲》

转载及合作请发邮件:scb01@pup.cn

读懂亚洲历史,从“看见”开始

来源:北京大学出版社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