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不再“宠粉”,深陷汽车“尾款门”:谁该为霸王条款买单?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8-07 10:17 2

摘要:“我于2024年4月订购小米SU7,支付5000元定金后,原计划7月提车。然而到了12月,小米以‘工厂备料需求’为由,要求我7日内支付尾款,否则订单作废。”一位杭州车主无奈道,“我支付尾款后,却被告知需要重新排队,交付时间延至2025年4月,整整推迟了9个月。

一纸7天付款条款将小米汽车推至信任危机中心。

“我于2024年4月订购小米SU7,支付5000元定金后,原计划7月提车。然而到了12月,小米以‘工厂备料需求’为由,要求我7日内支付尾款,否则订单作废。”一位杭州车主无奈道,“我支付尾款后,却被告知需要重新排队,交付时间延至2025年4月,整整推迟了9个月。“

近期,小米汽车准车主集体控诉平台突发的"7天付尾款"通知。车辆未下线即要求预付数万至数十万元,否则取消订单不退定金,引发消费者强烈不满。

这波争议的核心在于小米汽车购车协议中的一项关键条款:“自收到车辆余款支付通知之日起7个自然日内需支付全部剩余款项,若未按期支付,小米有权取消订单且定金不退。”

01 信任危机,交付流程的双重标准

小米汽车的交付服务正陷入一场严重的信任危机。在重庆,有消费者于今年3月订购了两台SU7,其中一台已顺利提车,但另一台的交付过程却变成一场噩梦。

交付中心工作人员电话通知最晚交付时间为7月22日,但微信交付群却要求7月19日前接车。当车主因特殊原因请求延至25日时,交付中心像“AI机器人”般冰冷拒绝,甚至威胁解除订单、没收5000元定金。

更让消费者愤怒的是宣传与现实的巨大反差。小米汽车官方公众号曾明确承诺 “支持验车后再付尾款”,实际操作中这一承诺形同虚设。

多位用户晒出的聊天记录显示,即便车辆交付周期显示为22至25周,销售仍会发来限时付款通知,强调“逾期未付将视为放弃订单”

协议条款与企业宣传之间的明显矛盾,构成了对消费者知情权的侵害。当用户质疑“未验车先付款”的风险时,客服仅以“提车时可现场检查”搪塞,对提前付款后发现质量问题的解决方案避而不谈。

细读《小米汽车购买协议》,争议条款早有伏笔:“锁定订单后,小米汽车有权根据车辆生产安排或销售等情况随时通知支付余款。”

更关键的是:“用户以车辆未下线、未交付等理由拖延或拒绝付款的后果及风险自行承担。”这些条款在用户购车时是 “必须同意项”,否则无法完成下单流程。

从表面看,小米的条款似乎符合《民法典》第587条关于定金担保性质的规定。但法律博主陈律指出:“合法不代表合理,当格式条款完全偏向一方利益时,即便签署也可能触及公平原则的底线。”

行业横向对比更凸显小米条款的苛刻。特斯拉要求用户在车辆到店验收合格后通过App支付尾款;蔚来甚至允许试驾后再确认付款;比亚迪、吉利等传统车企则采用“首付+提车时结清尾款”的模式。

小米的做法相当于让消费者为“尚未生产的商品”提前全额买单,将企业经营风险转嫁给用户。这种做法与其“用户至上”的品牌口号形成尖锐反差。

这场争议背后,是小米汽车急于提升产能的现实压力。2024年7月,小米工厂曾因“产线调优”停工两周,此后用户订单延期抱怨密集出现。

2025年7月小米汽车交付量突破3万台,累计订单量达15万+。随着交付量激增,任何流程问题都会被迅速放大。

业内人士分析,提前收尾款可缓解现金流压力并精准匹配生产计划。若3万台订单中半数用户预付,按每台12万计,将锁定18亿无息资金,助力小米产能爬坡。

"效率优先"策略正损害小米品牌信誉。社交平台上"小米汽车霸王条款"话题播放量超5000万,用户批评其不断试探消费者底线。更严重的是,"定金不退"政策正在瓦解小米长期建立的"性价比"信任。

购车需理性决策:重点核查付款与违约条款,区分"定金"(一般不退)和"订金"(可协商)。务必书面确认销售口头承诺,留存聊天记录维权。

考虑选择更透明的品牌。目前主流新能源车企普遍采用 “车到店验车再付款” 流程,最大限度保障消费者权益。

对于YU7等交付周期过长的车型(有用户遭遇51周等待),要评估时间成本。明年可能多出的万元购置税,以及资金长期占用的机会成本,都需纳入考量。

依据消法第20条,经营者须提供真实信息,虚假宣传可追责。

风波发酵后,竞争对手借机推出针对小米购车者的定金补偿政策,争夺不满服务的潜在客户。这场危机暴露了消费权益与企业效率的深层矛盾——小米为优化现金流和排产而提前回款,却忽视了消费者的支付安全与验车需求。

小米"极致性价比"形象推高了用户对服务和透明度的期待,期望落差易引发强烈不满。用户直言:"买小米图的是信任,而非低价。"汽车作为高价值商品,"先验后付"更契合消费心理。新能源竞争转向服务制胜时,用格式条款转嫁风险或能缓解产能压力,但将透支长期信任。

消费者权益组织数据显示,截至8月初,小米汽车投诉量达153宗,处理率仅5%,满意度为0%。有车主称"买小米图的是信任,这次它给不起",直指企业为效率牺牲体验将导致销量难补信任裂痕。

合约精神才是市场竞争的下半场。随着友商开始向下定小米的消费者抛出“橄榄枝”,推出专属定金补偿政策,小米汽车需要尽快修补信任裂痕,否则初期积累的市场热情,终将被冰冷的格式条款消耗殆尽。

来源:骏逸创业说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