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这可是北京大学啊,中国文科最高学府殿堂,人中龙凤的学子才能挤进去。
这可是北京大学啊,中国文科最高学府殿堂,人中龙凤的学子才能挤进去。
而一张金榜题名的喜报,愣是被网友揪出三处“硌牙”的句子,还都是沿用了快三十年的老模板。
你说校方是太念旧呢,还是太马虎?
收到北大录取通知书的学生提出这封通知书中有语法不当,发到网上就引发了非常大的讨论。
第一处语法不当是:"我校决定录取你入xx学院(系)专业学习"。
网友认为这句话动词太多了,"决定"、"录取"、"入"、"学习"四个动作词硬塞一句,读着跟喘不上气似的。
建议改成:"我校决定录取你为xx学院(系)专业学生"会更简洁。
第二处是:"请你准时于二〇二五年八月十八日凭本通知书到校报到"。
网友觉得"准时"这个词放的位置不对,卡在日期前头,别扭得像鞋穿反了。
而且"准时"通常是指具体时间点,但"八月十八日"是一整天,用"按时"更合适。
应该改为:“请你于二〇二五年八月十八日凭本通知书按时到校报到。”
堂堂北大,一封录取通知书也就两行字,竟然出现了两处语法问题,真是叫人惊掉下巴。
这还没完,网友又犀利指出这封通知书第三个问题。
"我校决定录取你入xx学院(系)专业学习",其中的“决定”用法不当。
既然已经发了通知书了,就是已经录取了,不再是“决定”。
因为决定是计划要做的事,而录取是已经发生的事。
所以应该去掉“决定”,改成“你已被我校录取为某某学院某某系”。
不少网友觉得既然已经录取了,还用“决定”,有点高高在上的感觉。
对于网友提出的北大通知书语法问题,华中师范大学的张三夕教授也发表了看法。
他说这两处不算严重语病,但确实不够简洁通顺。
第一句能听懂但啰嗦,第二句虽然语法上没错,但不符合日常说话习惯。
--
对于网友的反馈,北京大学回应称将接受网友建议并反馈相关部门,后续将研究改进。
没有甩锅,没有硬刚网友,北大的态度还算积极。
对比一封来自江苏某普通高校的录取通知书,
“经江苏省教育厅批准,你已被我院录取为2025级江苏提前单招批次新生,请于二〇二五年九月十一日凭本通知书,按我校《新生入学指向》要求报到。”
这样短短两行,就没啥问题。
跟北大这封通知书对比,立见高下。
--
但是回归到事件本质。
北京大学已经成立百年,是中国文学学术研究的最高学府,人才济济,怎么会犯这么低级的错误?
有人说“较真儿干啥,考上就完了!”、“北大还需要挑毛病吗?”
可细想:录取书是学子珍藏一辈子的凭证,更是名校的门面。
顶尖学府连句话都写不熨帖,难免让人嘀咕“治学严谨”是不是掺水。
再说了,公文类文本本就要精准易懂,比如法院判决书、红头文件,哪个敢玩“动词叠叠乐”?
越正式的文书,越该惜字如金。
多数网友认为北大录取通知书这样滑稽一幕真的丢人了,难以置信。
--
其实这也不是北大第一次被人诟病文学不严谨了。
在2018年5月4日,北京大学建校120周年纪念大会上,校长林建华在致辞中将"鸿鹄(hú)之志"错读成了"鸿浩(hào)之志"。
"鸿鹄之志"这个成语出自《史记·陈涉世家》,是初三语文课本中的内容,对于接受过九年义务教育的人来说应该非常熟悉。
堂堂北大校长怎么会连学生都会的词语都读错呢?
林建华校长随后在北大未名BBS上发表了致歉信,他在信中坦诚自己的文字功底不好,并解释了原因:文革期间教育停滞,他接受的基础教育既不完整也不系统。
他还提到,77级高考时语文考试作文占80分,词句和语法只有20分,否则他可能考不上北大。
当时对于这一事件,社会舆论反应不一。
更多人认为作为北大校长,在如此重要的场合读错一个常见成语是不应该的,这反映了治学不严谨的问题。
也有人认为应该宽容对待,人非圣贤孰能无过。
不管怎么说,北大作为中国学术殿堂,其一言一行皆被赋予“图腾意义”。
从校长读错字到通知书写病句,表面是语言问题,实为功利教育生态的缩影,如果再多严格审核一下,是不是会有不同结果?
--
但是北大依然是北大,依然是我们向往的中国最高学府。
时代吹过的一粒沙,不会动摇它的百年根基。
信息来源:经视直播、果然视频等官媒
来源:小水看人间百态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