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980年代改革开放后,上海电视开始引进更多娱乐和综艺元素,吸引了大批观众。1993年东方电视台成立,后来并入上海电视台系统,形成现在的上海传媒集团。
说起上海电视,这可是中国电视界的老前辈了。从1958年10月1日正式开播开始,它就见证了整个国家的媒体变迁。
那时候节目还主要是黑白画面,内容简单,主要是新闻和教育类。到了1970年代,彩色电视慢慢普及,节目也丰富起来。
1980年代改革开放后,上海电视开始引进更多娱乐和综艺元素,吸引了大批观众。1993年东方电视台成立,后来并入上海电视台系统,形成现在的上海传媒集团。
几十年来,这里走出了不少优秀主持人,尤其是女主持人,她们专业、亲切,陪伴了很多上海人度过日常生活。
可惜,有些人因为各种原因离开了这个平台,有的转战其他电视台,有的转行,有的甚至因病早逝。
这些离去,让人感慨,也反映出媒体行业的流动性和人生无常。下面就来聊聊其中几位最让人难忘的,她们的事迹和影响,到现在还被观众提起。
先说劳春燕,她是新闻主持界的代表人物。劳春燕1972年11月出生在浙江绍兴,1993年从复旦大学新闻系本科毕业,第二年就进了上海电视台,从基层做起。
那时候她主要负责新闻编辑和采访工作,积累了不少经验。1997年,她开始在外滩南京路这样的地方做现场报道,捕捉城市变化的点滴。
2002年,她担任《人在上海》栏目的制片人和主持人,这个节目聚焦普通人的故事,收视率不错。2003年,她又拿到了复旦大学经济学硕士学位,一边工作一边进修,挺拼的。
她的主持风格稳重,分析问题有深度,观众觉得可靠。2006年,她调到中央电视台,继续做新闻节目,比如《焦点访谈》和《东方时空》。
离开上海电视后,她在央视的平台上影响力更大了,参与了很多重大事件报道。现在她还是活跃在荧屏上,偶尔在网上分享旧照片,勾起大家对上海时期的回忆。
她的离去,对上海电视新闻部是个损失,但也证明了这里是人才的摇篮。
董卿是另一个从上海走出去的知名主持人,她更偏向娱乐和文化类节目。董卿1973年11月生于上海崇明区,1994年从华东师范大学毕业后,先在浙江电视台工作。
1996年,她加入上海东方电视台,从外景主持起步。1998年,她主持《相约星期六》,这个节目以访谈和互动为主,观众参与度高,她的表现自然大方,很快就受欢迎。
2000年,她主持了上海与悉尼的双向传送音乐会,这场晚会连接了两地艺人,她协调得井井有条,还因此拿到了第五届全国广播电视节目主持人“金话筒”奖。
2002年,她离开上海,进入央视,从此开启了长达十多年的娱乐主持生涯,主持春晚什么的,成为家喻户晓的人物。
她的离开,让上海的娱乐节目少了点优雅气质,但她也把上海主持的风格带到了全国。董卿现在不只主持,还做节目制作人,影响力没减。
张培,原名查蓓莉,是上海广播电视界的元老级人物,被称为“上海声音”。她1956年3月生于上海,1976年进入上海人民广播电台,从新闻播音开始。
1986年后转到文艺台,主持《半个月亮》等节目,她的嗓音温暖,吸引了很多听众。1991年,她获得首届全国金话筒奖,这在当时是很大荣誉。
1992年,她加盟东方广播有限公司,也参与一些电视节目。她的职业生涯长达几十年,还指导过新人,比如曹可凡这样的后辈。
2011年5月29日,她因肺癌在上海肿瘤医院去世,享年55岁。她的离世,让上海广播界少了个标志性声音,很多老听众到现在还怀念她的节目。
张培的贡献在于把广播从单纯播报转向更亲民的文艺形式,这对后来媒体发展有借鉴。
陆英姿是综艺主持的先驱,她主持的节目开创了全国游戏类节目的先河。陆英姿1966年1月生,毕业于上海戏剧学院播音主持专业。
1987年进入东方电视台,从助理做起。1993年东方电视台正式成立,她加入《快乐大转盘》做主持人,这个节目以抽奖和互动为主,收视率一度很高,上海观众特别喜欢。
她主持风格活泼,带动了现场气氛。她的节目模式后来被全国很多电视台模仿,推动了综艺娱乐的发展。可惜,2006年2月13日,她因淋巴癌并发肺部感染在香港去世,享年40岁。
她的早逝,让人惋惜,那时候她正值事业高峰。陆英姿的离去,也提醒媒体行业健康问题的重要性,她的节目到现在还有人翻看旧录像。
陈曦,艺名晨曦,是体育主持界的年轻力量。她1977年生于江苏镇江,甘肃籍,1999年毕业于中国传媒大学播音主持专业。
2001年加入五星体育频道,这是上海电视台的体育分支,她从体育新闻主播起步,报道足球、篮球等赛事。她的分析专业,声音热情,吸引了不少体育迷。
职业生涯二十年,她还参与户外运动赛事主持,转型为专家型主持人。2020年4月14日,她因白血病医治无效去世,享年43岁。
她的离世,在体育圈引起不小震动,很多观众通过她的节目爱上体育。陈曦的贡献在于把体育新闻做得更接地气,让普通人容易懂。
王津元是新闻报道的能手,她学历高,现场能力强。王津元1971年生于天津,1995年从复旦大学新闻系硕士毕业后进入上海电视台,从记者开始。
1990年代后期,她主持《新闻透视》,报道重大事件,语速稳健。2000年代,她参与《双城记》栏目,与嘉宾对谈社会话题。
她的职业高峰期是2000年代初,那时候她报道了很多城市发展新闻。后来,她嫁给了校友郭广昌,后者是上海知名企业家。
2016年,她正式辞职,离开电视台,转向家庭和企业事务,现在担任复星艺术中心主席。她的离去,体现了媒体人转行的多样性,她把新闻经验带到商业领域,也算一种延续。
晓蕾是另一个从广播转电视的主持人,她和丈夫刘剑都是新闻背景。晓蕾1990年代初毕业于北京广播学院播音系,加入上海人民广播电台,从播音员做起。
后来转到电视,主持《快乐大转盘》和《音乐广场》等节目。她的主持注重互动,观众反馈好。2000年代,她和刘剑一同辞职,创办教育机构,扩展到商业版图。
现在他们的教育事业做得有声有色。晓蕾的离开,代表了媒体人创业的潮流,她们夫妇的转变,也给后来者提供了参考。
除了这些,还有欧阳夏丹,她是从上海到央视的另一位新闻主持人。欧阳夏丹1977年7月生于广西桂林,1999年毕业于北京广播学院。
1999年至2003年,她在上海电视台新闻综合频道工作,主播《上海早晨》和《新闻夜线》,这些节目是早间和晚间新闻,覆盖面广。
她的播报清晰,反应快。2003年8月,她进入央视经济频道,主持《第一时间》,后来转到新闻频道,主持《共同关注》和《新闻联播》。
她的离开,让上海的新闻节目少了点活力,但她在央视的成就,也提升了上海电视的声誉。现在她偶尔在短视频平台出现,分享生活。
这些女主持人的离去,有的是职业发展需要,有的因健康问题,有的转行生活。上海电视从成立到现在,经历了从模拟到数字的转变,主持人流动是常态。
媒体行业竞争激烈,主持人需要不断适应,但她们的经历告诉我们,专业精神是最宝贵的。回顾这些故事,不只是怀旧,更是理解媒体变迁的过程。
上海电视还在前行,新一代主持人接棒,但这些离开的女性,永远是难忘的部分。她们的故事,也提醒从业者平衡工作和生活,避免遗憾。
来源:安琪不是酵母1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