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诉新视界”网络节目引专家学者热议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8-07 11:27 1

摘要:烟台大学副教授熊德中:近日观看首期“民诉新视界”网络节目,关于AI司法运用的探讨发人深思。AI技术确实能提升司法效率,如辅助证据核查、类案推送等,但它终究只是法官的“数字助手”。节目指出,司法裁判的本质是价值判断,机器无法替代法官对人情事理的洞察力,更不能逾越

正文共2299个字,预计阅读需7分钟▼

烟台大学副教授熊德中:近日观看首期“民诉新视界”网络节目,关于AI司法运用的探讨发人深思。AI技术确实能提升司法效率,如辅助证据核查、类案推送等,但它终究只是法官的“数字助手”。节目指出,司法裁判的本质是价值判断,机器无法替代法官对人情事理的洞察力,更不能逾越“人机协同”的边界。

值得警惕的是,过度依赖算法可能削弱司法的温度。庭审中法官与当事人的直接互动、对证据链的综合判断,这些程序正义的核心环节一旦被数据化简化,就可能偏离实质公平。正如专家所言:“算法黑箱”不仅挑战司法透明度,更可能让弱势群体的诉讼权利陷入隐性危机。

面对技术浪潮,制度创新需平衡效率与公正。未来应建立AI司法的“三重防护网”:技术层面强化算法伦理审查,确保决策可追溯;规则层面厘清人机责任边界,防止技术异化为免责借口;价值层面始终以“司法为民”为导向,让技术进步真正惠及每一个当事人。唯有如此,人工智能才能成为守护正义的利剑,而非悬在司法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广东海洋大学副教授张科:“民诉新视界”网络节目具有鲜明的“学术+实务+媒体”三位一体特色,是中国法学会民事诉讼法学研究会倾力打造的立体化法学传播新矩阵。首期内容中,来自理论界与实务界的专家们围绕“AI在司法领域中的运用”这一前沿热门话题,展开了深入且丰富的讨论。专家们不仅梳理了AI技术在司法领域应用的重要阶段,还对现存障碍及未来发展作出了精辟分析。这既为司法实务工作者提供了应用AI技术的实践指引,也为理论研究者指明了研究探索的着力点。

同时,这一法学传播新矩阵也为程序法教学带来全新启示。未来的程序法教学可借鉴该节目在深入研讨理论与实践交叉的热点问题时采用的可视化呈现方式,将诉讼流程、证据规则、保全执行等抽象知识点进行立体化呈现,增强学生的代入感。这使程序法教学既扎根教义学基础,也面向技术革新,致力于实现知识传递与批判性思维培养的双重教学目标。

上海源勤律师事务所主任张雷:在技术与法律深度融合的当下,“民诉新视界”这档创新视频网络节目的出现令人耳目一新。“民诉新视界”网络节目并没有采取传统的单一授课模式,匠心独运地采用了理论专家与前沿实务工作者对谈的形式,打造了一个思想碰撞与深度交流的平台。第一期话题的选择更是精准把握了时代脉搏,兼具理论价值的同时紧扣实务前沿需求,为我们提供了十分有价值的多维观察窗口。

“民诉新视界”网络节目的开篇之作便直击当下法律科技发展的一个核心议题——AI在司法领域中的运用。这一选题本身极具前瞻性与挑战性,是当前理论研究的热点,更是司法实践亟待探索与规范的焦点。专家们的交流并未陷入晦涩的技术术语堆砌或枯燥的理论说教,他们以深入浅出、娓娓道来的方式,将复杂的法律科技问题拆解剖析。在一种轻松却始终不失专业严谨的讨论氛围中,不同视角的观点得以充分表达、交锋与融合。生动地展示了业界对AI司法应用的多元认知与审慎态度,更让我们得以窥见技术赋能司法的巨大潜力与必须直面的深层问题。

山东大学副研究员赵志超:观看了第一期“民诉新视界”网络节目关于人工智能司法运用与限度的讨论,收获颇丰。这档节目由多方专业机构打造,邀请到的法学大咖和业界大拿围绕核心议题展开深度对话,极具专业性和权威性。

节目探讨的问题紧扣时代脉搏,当下人工智能发展迅猛,在司法领域的应用日益广泛,它到底能在多大程度上改变司法审判,是否会取代法官,以及责任承担、伦理挑战等问题,都是大众关注的焦点。专家们的观点碰撞让我们看到,人工智能虽能助力司法,如提升效率、规范裁判尺度,但也存在局限。它无法像人类一样进行价值判断、融入人文关怀,更不能完全取代法官的角色。

这档节目意义深远,为法律从业者和大众打开了一扇了解人工智能与司法关系的新窗口,促进了社会对司法智能化发展的思考,也为未来司法实践中合理运用人工智能技术提供了理论参考和方向指引。

中国政法大学讲师汪蓓:近日观看了“民诉新视界”网络节目关于AI司法运用的探讨,收获颇丰,我对人工智能技术在司法领域的发展也有了进一步的认识。随着法院案件增多,人工智能技术发展,法官对于人工智能的需求覆盖了程序到实体的多个层面,数字司法也日益成为学界讨论的热点。然而,AI在不同领域有不同的表现,在可解释程度要求高的复杂场景中,对于AI的运用实际上存在诸多障碍,最终的判决仍然需要依赖法官的决策和选择。智能裁判过于追求裁判的僵化统一,而忽视个案的正确,应肯定“人”的二次纠错。此外,当AI作用于实体领域时,当事人会对裁判结果产生相当的质疑。基于以上种种原因,我们能够期待未来AI法官的可能性,但将智能技术定位为“辅助性工具”更加符合当下的社会心理以及技术水平。

西北政法大学讲师王贵彬:作为中国法学会民事诉讼法学研究会倾力打造的法学传播矩阵,“民诉新视界”网络节目开启了“民诉新世界”。第一期节目围绕人工智能的司法运用与限度这个热门话题展开,摒弃流俗的讲授模式,通过理论界、实务界和技术专家的当面深入对话,将人工智能的技术原理、法官对人工智能作用的期许、人工智能对司法的深层影响、人工智能与法官的关系、运用人工智能的伦理责任和风险等复杂晦涩的专业问题以通俗易懂的语言表达出来,再加上贴心的名词解释,既能使法律工作者受到启发,也能向全社会普及法律知识,让人不由得期待下一期的到来。

·

来源:民主与法制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