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最近家里小外甥发烧,带去医院检查,医生说是普通病毒感染。等候区那会儿人特别多,我妈在旁边一边抱着孩子,一边悄悄跟我说:“你看那个人脸色发黄,是不是有什么传染病啊?”
最近家里小外甥发烧,带去医院检查,医生说是普通病毒感染。等候区那会儿人特别多,我妈在旁边一边抱着孩子,一边悄悄跟我说:“你看那个人脸色发黄,是不是有什么传染病啊?”
我看了眼那位年轻人,确实有点虚弱,但我第一反应不是他得了什么,我反倒想到一个更严重的问题——公众场合的隐性风险,很多人根本没意识到,尤其是像艾滋病这种传染性强但又很容易被忽视的疾病,有些人甚至是在日常中毫无防备地中招。
我当时也没多说,毕竟医院里人多嘴杂。但回到家,我越想越觉得有必要和家人好好聊聊。艾滋病新增160万这个数据,不是吓唬人,这是真实统计出来的。
更糟的是,很多新增病例根本不是高危群体,有些人连“高危”这个词都搭不上边,就已经中招了。这让我这个做了十多年营养师的妈妈,感到前所未有的焦虑。
我婆婆前阵子去理发店做头皮护理,回来跟我说那家店用的刀头看着挺旧。我问她有没有消毒,她说:“哎呀,应该消过吧,我也没注意。”我听了真的头皮发麻,像理发、拔牙、打耳洞这些事情,器具要是没消毒干净,万一碰上艾滋病毒携带者,风险就来了。
家里两个孩子,一个上小学,一个刚上初中,前几天放学回来,老大跟我说他们班有个同学流鼻血,结果几个小朋友抢着给他递纸。有个孩子还顺手帮他擦了下鼻子,手上全是血。
我听完直接反应是:你们有没有洗手?有没有碰到哪里?孩子说没有事,就是觉得那个同学可怜。我马上跟他们讲,不该碰的血液就一定不能碰,哪怕是出于好意。小孩不懂事,大人可不能马虎。
这几年做营养科普,我越来越发现一个问题:很多人以为艾滋病离自己很远,其实它可能就在你身边。不是每个人都知道,艾滋病病毒可以通过血液、体液、母婴传播,它不会通过握手拥抱、同桌吃饭传播,但只要有伤口接触到病毒,就可能感染。
我有个朋友是健身教练,每天接触无数客户。有回他帮一个客户做拉伸,那人突然流鼻血,他出于习惯,直接去拿纸按住对方鼻子,事后才想起自己手上有个小伤口。虽然最后检查没问题,但他那几天真的吓坏了。
只要血液接触到有破损的皮肤,就可能有感染风险,尤其是在健身房、美甲店、足疗店这种地方,很多人不重视器具卫生。
其实预防艾滋病,咱们普通人最该做的,不是恐慌,而是记住生活中“5不碰”原则。不碰来路不明的针头,不碰别人的血液和体液,不碰公共场合的破损器具,不碰不洁性行为,不碰未经消毒的穿刺类服务。这些看起来简单,但真正做起来,要靠点滴习惯的积累。
我爸是个特别爱泡脚的人,冬天几乎天天泡。有一次他去社区澡堂泡脚,回来跟我说水有点浑,可能是前一个人脚上有伤,水里有点红。
我当时就火了,这种公共泡脚池,如果不能做到一人一换水,真的可能成为病毒传播的温床。我现在都不让他去那种地方泡脚了,家里给他买了个泡脚桶,干净又安全。
有些人可能会说,艾滋病通过血液传播的几率也没那么高,哪那么容易得?但你知道吗?只要病毒量够,哪怕是一次小小的接触,也可能中招。而且很多人不知道自己有伤口,或者以为只是个小刮痕,根本没当回事。一旦病毒进了身体,就不是小事了。不怕一万,就怕万一。
我有学生曾经在医学院实习,跟我分享过一个真实案例。一个男孩儿在小作坊纹身,结果因为针头反复使用,感染了艾滋病。这个孩子才十八岁,家里条件不好,去的也是便宜的纹身店。
他怎么都没想到,自己人生才刚起步,就被这种病毒改变了轨道。纹身、打耳洞、穿耳钉这些事,必须去正规场所,器具一定要一次性或高温消毒。
再说个我亲戚的事。我表姐的老公是卡车司机,常年在外,前阵子身体不太对劲,去医院查,发现是艾滋病。全家都震惊了,尤其是我表姐,怎么都不相信他会感染。
后来才知道,他在外面有过一次不洁行为,而且没做防护。现在一家人都生活在恐慌中,尤其担心孩子会不会被传染。任何时候都不能心存侥幸,不洁性行为是最常见的传播方式之一,防护措施不到位,就等于拿命冒险。
作为营养师,我更想说的是,免疫力再强,也扛不住艾滋病病毒的攻击。这个病毒是直接攻击人体免疫系统,慢慢把你的抵抗力一点点吃掉。它不像感冒,吃点药就好,它是一辈子的事。预防真的比治疗重要一百倍。
我在家做饭时,最注意的不是菜好不好吃,而是有没有交叉污染。比如切生肉和熟食要分开用刀,案板也得分开,我婆婆有时候图省事,我就会提醒她:“病毒和细菌都怕热,但在没煮之前,它们是不会自己跑掉的。”尤其是像猪肝、鸡血这些高风险食材,一定要煮透,不能带血丝。
我小儿子特别喜欢咬手指,这对他来说是个坏习惯,但从营养角度也很危险。手上摸过哪里都不知道,万一沾了血迹或其他体液,病毒就可能进入体内。我现在天天叮嘱他洗手,尤其是在外面回来后。手是最容易沾染细菌和病毒的部位,我们每天都在用,但很少人真正洗干净。
讲了这么多,我不是想吓唬谁,只是想提醒大家,艾滋病不是“别人的事”,它可能就藏在我们以为最安全的地方。一个小小的动作,一个细节的忽视,就可能带来一生的遗憾。我们无法控制外面的世界,但可以掌握自己的行为。从不碰不该碰的东西开始,就是对健康最基本的尊重。
每一个人都有责任保护自己,也保护身边的人。尤其家里有老人孩子的,更不能马虎。生活中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有时候就是关键的防线。记住那“5不碰”,不是形式,是底线。
参考文献:
1.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艾滋病防治知识手册.2023年版
2.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艾滋病疫情报告(2024年第一季度)
3. 世界卫生组织(WHO).HIVpreventionandtreatmentguidelines.2022
4. 张晓蕾.艾滋病传播途径及预防策略分析.中国公共卫生,2023
5. 李强.家庭健康管理与传染病防控.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22
来源:汪医生健康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