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5后关琪频同框释永信:貌美嘴甜的她,藏着什么来头?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8-06 17:42 1

摘要:最近总离不开两个名字。一个是靠画老虎让人议论纷纷的关琪,一个是把少林寺折腾得热热闹闹的释永信。说起来也巧,这俩人还打过照面——释永信去参加过关琪的画作收藏仪式,当时台下相机快门响成一片,好多人看着那场面就琢磨:这俩人站一块儿,到底是文化跟文化遇上了,还是生意跟

最近总离不开两个名字。一个是靠画老虎让人议论纷纷的关琪,一个是把少林寺折腾得热热闹闹的释永信。说起来也巧,这俩人还打过照面——释永信去参加过关琪的画作收藏仪式,当时台下相机快门响成一片,好多人看着那场面就琢磨:这俩人站一块儿,到底是文化跟文化遇上了,还是生意跟生意撞上了?

先说说关琪这姑娘。1995年她生在山西运城,打小就跟院里其他孩子不一样。那会儿别家娃还在泥地里滚着玩泥巴、捏泥人,六岁的她已经搬个小板凳,趴在桌上对着《芥子园画谱》一笔一划地描。毛笔杆比她胳膊还粗,握得手心冒冷汗,也没见她撂下笔喊累。后来十七岁,她进了清华美院的研修班,跟着曹环义学画。这曹环义是齐白石的第四代传人,这么一算,关琪也能算齐白石的徒子徒孙了。

她最拿手的是画虎。见过她画的人都讲,那老虎的爪子像是要冲破纸面,带着股子猛劲,仿佛下一秒就能抓出三道血痕;眼睛亮得像黑夜里的探照灯,直勾勾盯着人,看得人后背发紧。有回动物园饲养员路过她的画展,站在画前瞅了半天,咂着嘴说:“这神态,比我天天喂的那只东北虎还精神。”就因这手画虎的本事,大家给她起了俩外号,“画虎美人”“兰画美人”,听着就透着股灵气。

真正让她火出圈的,是一幅叫《飞龙在天》的画。拍卖会上一锤定音,586万成交!当时在场的人都忍不住吸了口凉气,有个年轻人掏出手机发朋友圈,写着:“这龙画得比我们老板画的饼还圆,就是不知道能不能成真。”她的画不光在国内抢手,还卖到了国外。马来西亚有政要专门托人求画,阿根廷大使看了她的画展,竖着大拇指说:“这画比梅西踢进世界杯的球还精彩!”

但夸声里总掺着质疑。有人翻出她的家底,说她自称是关羽第70代正统传人。这就引来了不少嘀咕,懂点历史的人念叨:“关羽的后代在史书里早就没了明确记载,这70代是咋论出来的?”再加上她“齐白石传人”的身份,有人干脆说:“她的画能卖这么贵,多半是靠这俩名头撑着,不然凭啥?”这话传到网上,立马吵成了一锅粥。支持她的人急了:“齐白石画虾能成国宝,她画虎就不行?人家六岁就握笔苦练,手上的功夫摆在那儿呢!”

再讲讲释永信,他的经历更有点传奇。1981年,十六岁的他揣着八块钱路费,从老家一路摸到少林寺。刚去那会儿,他干的都是粗活:白天挑水砍柴,肩膀磨得通红,渗着血珠也咬牙扛着;晚上别人睡了,他就躲在角落里翻《少林秘笈》,借着月光一个字一个字地啃。谁能想到,三十多年后,这个当初瘦瘦小小的和尚,能把少林寺带成现在这模样。

1998年,他牵头成立了少林实业公司,那会儿马云还没碰电商呢。后来他带着武僧团去牛津大学演讲,一屋子黑皮肤、白皮肤的老外坐得满满当当。看武僧们耍起少林拳,拳头带风、脚法生花,老外们看得眼睛发直,散场时使劲鼓掌,嘴里念叨着:“中国功夫还能这么弄,真厉害!”

他搞的创新更让人咋舌。把《易筋经》改成广场舞,大清早的公园里,大爷大妈排着队跳,跳得兴起还喊:“释长老,再来段《大悲咒》的新调子!”还有人说,他注册了七百多个商标,从少林素饼到武术培训班,甚至“少林”这俩字都成了金字招牌。但骂他的人也不少,说他把少林寺搞得太商业化。就像那款“少林手游”,玩家气得直抱怨:“不充钱根本拿不到厉害角色,这哪是讲禅意,分明是想赚钱!”

有意思的是,关琪和释永信虽说走的路不一样,却有不少相似处。关琪靠画笔赚钱,释永信借着禅意发展,俩人都把传统文化和生意拧到了一块儿。关琪说她画老虎是为了“守护美好自然”,释永信说要让“禅意惠及大众”,听着都挺在理,可实际情况呢?

关琪的《墨虎头》被黄牛当成了投资的物件,原价一百万的画,倒手就卖三百万;释永信的少林景区里,卖香的、拍写真的挤成一团,有人说进去逛一圈,满鼻子都是交易的气息。有回在阿尔巴尼亚大使馆的画展上,关琪站在自己的虎画前说:“我想让更多人看到自然的美好。”可台下有人小声嘀咕:“还是先让黄牛别炒你的画吧。”释永信在少林寺搞活动时也说:“要让老百姓都能感受禅意。”结果转头就有人发现,景区里的素面卖到了八十块一碗。

网友们总结得挺逗:“关琪卖的是用艺术包着的名气,释永信推的是带佛光的生意,都挺会琢磨。”这话听着直来直去,却说出了不少人的心思。有人把关琪和齐白石比,说齐白石的虾是真功夫,关琪的虎还差着远;也有人说释永信比谁都懂少林寺,要是没他,说不定现在没多少人知道少林功夫了。

其实细琢磨,关琪六岁就握着毛笔练画,寒冬腊月手冻得通红也没停过;释永信刚到少林寺时,挑水要走十几里山路,肩膀上的茧子厚得像铜钱。他们能走到今天,光靠名头肯定不够。可问题是,当画老虎变成了炒老虎,当练禅功变成了玩手机游戏,这到底是让更多人爱上了文化,还是把文化变成了赚钱的工具?

前阵子公园里有个大爷跳《易筋经》广场舞,跳得气喘吁吁还停不下来,他说:“以前觉得少林寺高得够不着,现在跳着它的操,觉得亲近多了。”有个老板花三百万买了关琪的画,挂在办公室里,说:“不光是为了升值,看着那老虎就觉得有股劲儿。”可也有中学生吐槽:“玩个少林手游,不充钱根本没法玩,这哪是传播文化,明明是逼着人花钱。”还有美术生说:“关琪的画是不错,但炒得太凶,我们老师说,艺术不该这么吵吵嚷嚷。”

说到底,文化这东西就像一坛老酒,得慢慢酿才出味儿。可现在呢?有人想把它倒进易拉罐,插上吸管卖给赶路的人;有人想把它装进精致的礼盒,标上高价卖给有钱人。到底哪种做法更对?恐怕谁也说不准。

来源:空气猫的老婆婆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