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以中国丨真八仙、暗八仙?新疆清代文物里的八仙热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8-07 12:00 1

摘要:在新疆阿克苏地区文博院(博物馆)的展柜中,八枚清代银饰竟将“八仙过海”的滔天巨浪凝缩于方寸之间,让神话在银光中翩然“活”了过来——铁拐李拄葫踏浪,曹国舅手持玉板,何仙姑拈荷轻点,韩湘子横吹玉笛,蓝采和手提花篮,吕洞宾背负宝剑,张果老倒骑毛驴,汉钟离手持芭蕉扇。

在新疆阿克苏地区文博院(博物馆)的展柜中,八枚清代银饰竟将“八仙过海”的滔天巨浪凝缩于方寸之间,让神话在银光中翩然“活”了过来——铁拐李拄葫踏浪,曹国舅手持玉板,何仙姑拈荷轻点,韩湘子横吹玉笛,蓝采和手提花篮,吕洞宾背负宝剑,张果老倒骑毛驴,汉钟离手持芭蕉扇。

阿克苏地区文博院(博物馆)馆藏的清代银八仙人物饰品。吴文强摄

2021年,阿克苏文博院从民间征集到一组充满传奇色彩的文物——八枚仅名片大小(长4.5厘米、宽2.2厘米)的鎏金银片。这些银片虽小,却以精湛的锤揲鎏金工艺,立体刻画出八仙渡海的磅礴场景。银片后部平整的切面与中空设计表明,它们曾镶嵌在清代边疆人家的箱匣或家具上,成为日常生活中的“神话装饰”。

令人惊奇的是,这组银饰上的八仙阵容,竟是明代才最终定型的“神仙天团”,难道八仙还有很多版本?

回溯千年,八仙的“成团史”可谓一波三折:汉代的“淮南八仙”实为淮南王刘安的文人门客;唐代的“酒中八仙”则干脆让李白、贺知章等诗酒狂客顶替仙班;到了元代杂剧中,八仙之一另有其人,何仙姑还未“出道”。直到明代小说家吴元泰在《东游记》中一锤定音,才将铁拐李、何仙姑等八人固定为今日家喻户晓的组合。可以说,若无这本明代的“八仙出道手册”,八仙或许至今仍是变幻不定的各种组合。

这组银饰,不仅展现了清代边疆工艺的精湛,更成为汉文化在古代新疆地区广泛传播的生动见证。自明代定型后,八仙形象跨越千山万水,最终扎根于天山南北,通过民间装饰艺术与信仰习俗的融合,彰显出中华文化强大的生命力和融合力。

阿克苏地区博物馆馆藏的清代项锁,上有“暗八仙”(八仙法器)纹饰。陈龙摄

在阿克苏地区博物馆,还有一件清代银项锁静静陈列,锁面不见仙人真容,却以“只显神通不露仙身”的巧思,雕刻着宝剑、葫芦、荷花等八仙法器纹样——这正是中国传统工艺中独具匠心的“暗八仙”设计。这些符号化的纹饰与完整的八仙形象具有同等吉祥寓意,也代表了当时人们追求的精神境界。

从蓬莱到阿克苏,为何远离东海万里的新疆会盛行八仙主题?

这背后是一幅清代丝绸之路沿线文化融合的壮阔画卷。随着丝路贸易与戍边移民的定居,八仙故事通过戏曲传说、工艺纹样等载体传播至新疆,最终在银器制作中演变为独特的装饰主题。

这些银质八仙纹饰曾装点边疆生活,如今在博物馆中熠熠生辉。方寸银片上,既凝结着传统工艺的匠心,更见证着中华文明跨越地域的持久魅力。

监制:丁涛

统筹:冯婷、喻鹏涛

策划:葛惠芹、廖映月

编辑:王荣

制图:李娜

出品:新疆日报社(集团)

指导单位:中央网信办网络传播局、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网信办

协作单位: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物局、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博院、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

支持单位:中国互联网发展基金会

来源:阿克苏市零距离【x】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