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吃“洋葱”能护肝?交大研究:吃得够量,肝脏受损可降低33%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8-07 14:55 1

摘要:老祖宗早有智慧,《随息居饮食谱》中提到洋葱具有“调中下气,解毒杀虫”的作用,只是那时没人想到,这不起眼的蔬菜会被现代科研赋予更硬核的护肝意义——日前,上海交大项永兵教授团队在《欧洲流行病学杂志》发表的研究成果就为此盖了权威印章。

一颗平平无奇的洋葱,竟藏着“护肝大招”?

老祖宗早有智慧,《随息居饮食谱》中提到洋葱具有“调中下气,解毒杀虫”的作用,只是那时没人想到,这不起眼的蔬菜会被现代科研赋予更硬核的护肝意义——日前,上海交大项永兵教授团队在《欧洲流行病学杂志》发表的研究成果就为此盖了权威印章。

01交大研究:每天吃洋葱能护肝?

该团队对近6万名年龄在40-74岁的上海男性进行了平均11.9年的随访(评估142种食物和营养元素与肝脏健康的关联)。结果显示:在随访期内出现的431例肝脏问题相关案例中,洋葱摄入每增加1个标准差(约5.54克/天),肝脏健康保障力度显著提升,效果等同于风险下降33%。

但实验同时提到:要想达到“显著”的效果,需长期保持20-50克以上的洋葱摄入。这相当于每天吃约1/4个中等大小洋葱。一位参与随访的受试者直言:“知道洋葱好,但连续吃3个月就扛不住了,嘴里的味道连家人都躲着。”

尽管研究证实洋葱对肝脏健康具有积极意义,但作为日常食物,它在实际应用中面临诸多问题:

首先是“量不足”研究中展现出的显著效果,基于“长期日均摄入20-50克以上洋葱”,可现实是,普通人日均洋葱摄入量往往不足20克,远低于有效量。并且,洋葱中的关键活性成分在烹饪过程中极易流失,比如常见的炒制方式会使黄酮醇损失超40%,而生吃虽能保留更多有效成分,但其辛辣刺激的口感却让大多数人难以接受。

其次是“起效缓慢”。洋葱中的活性成分历经消化、吸收、代谢等重重环节,到达肝脏时已大打折扣。研究团队观察到,即便受试者坚持足量食用洋葱,通常也需要3年以上,才能看到肝脏指标的改善。对于(有肝炎、长期饮酒、外卖、熬夜)或承受较大压力的人群,这种缓慢的保护作用,根本无法应对持续不断的肝脏损伤。

最后是“体验欠佳”。洋葱中的含硫化合物在人体代谢后,会通过呼吸排出,产生的异味可持续6-8小时,很是影响社交;另外,生食还会强烈刺激胃黏膜,引起反酸、腹胀等不适感。正是这些现实难题,让很多人明知洋葱护肝,却迟迟没找到合适的方式。

02更高效的护肝方式是什么?

然而,“借助活性成分守护肝脏”并非洋葱的“专利”

所谓“活性成分守护肝脏”,其核心在于相关成分通过“抗氧化减轻肝损伤、抑制肝纤维化、促进毒素代谢”等多重机制相互作用。

日前,我国科学家基于韩国仁济大学与第三军医大学深入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发现了更为高效的成分组合:“担子菌提取物与二氢杨梅素”。这一组合正是近期在《凤凰》等主流媒体上备受热议的国产护肝产品“倍 清 肝LIVER PURE”的核心配方。

具体来讲,担子菌提取物经证实能够激活肝脏解毒酶加速对酒精、油脂等内毒素的分解。与洋葱借助膳食纤维“间接调节代谢”相比,作用更直接,效率更高,且无需依赖大量摄入。

此外,二氢杨梅素的作用也不容小觑:它能够直接阻断肝星状细胞活化(这是肝纤维化的起始环节)。第三军医大学的实验表明,这种阻断可使肝纤维化进程减缓60%以上。与洋葱中黄酮醇“抗氧化延缓损伤”的方向一致,但二氢杨梅素起效更为迅速,也无需漫长等待3年,大约3个月便能观察到肝脏指标的改善。

(韩/专利双发酵担子菌——护肝临床研究)

或许正是得益于上述扎实的科研背书,市场亦给予了积极的反馈。商智数据显示,自年初上市以来,“倍 清 肝”在京J东的搜索热度就以每月平均50%的速度持续攀升。从订单和评论区IP来看,来自珠三角、江浙沪等地35-65岁的中年群体为消费主力,整体复购率高达67%!

03 用“精准补充”替代“盲目食补”

事实上,除了洋葱之外,绿叶蔬菜以及其他葱属蔬菜等天然食材,同样被证实与降低肝损风险密切相关。但它们的防护作用有个共性局限——必须长期大量食用才能起效,这对普通人来说很难坚持。

正因如此,上海交大研究团队才聚焦食物与肝脏健康的研究:“我们希望找到‘人人可及的防护方式’。如果天然食物的效果受限于‘吃的量和频率’,那通过技术优化打破这种局限,让更多人轻松获得防护,正是研究的意义。”

这其实也指向了一种更科学的护肝逻辑:对抗肝损的关键,从来不是“逼自己吃够多少洋葱”,而是用“精准补充”替代“盲目食补”。

来源:水皮more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