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一艘远洋巨轮驶入信号微弱的海域,船员却能清晰地与家人视频通话;当一通视频电话响起,屏幕后的智能系统即刻辨别出通话对象的真伪;当眼镜成为解放双手的新终端,当AI智能体能自动检测织布机瑕疵并调整、当“功夫Boy”会打少林拳……
从智传网到产业平台,从星辰大模型到终端应用
作者/ IT时报 郝俊慧
编辑/ 孙妍
当一艘远洋巨轮驶入信号微弱的海域,船员却能清晰地与家人视频通话;当一通视频电话响起,屏幕后的智能系统即刻辨别出通话对象的真伪;当眼镜成为解放双手的新终端,当AI智能体能自动检测织布机瑕疵并调整、当“功夫Boy”会打少林拳……
一个个看似无关的瞬间,在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拼接出一幅中国电信AI全景图谱,这是一条从智传网(AI Flow)的基础研究到产业平台、从星辰大模型到终端应用的完整链路:它既有数理逻辑,也有工程底座;既连接科研前沿,也落入市井人家……中国电信正成为少数具备全栈AI生态落地能力的科技央企。
7月26日,本次世界人工智能大会的最高奖项——2025卓越人工智能引领者奖(SAIL奖)正式揭晓,中国电信人工智能研究院(TeleAI)凭借“自主可控软硬件协同计算技术即规模化应用”创新成果,上榜“2025 SAIL之星”。当晚央视《新闻联播》聚焦星辰大模型能力体系及具身智能系统,展现了中国电信在人工智能领域的卓越实力。
这标志着中国电信在大模型战略性技术上迈出了自主可控的重要一步,也为整个AI生态体系的可信、安全运行提供了底层支撑。
星辰不再“孤单”
全模态AI的“七十二变”
星辰大模型在国内诸多基础大模型中独树一帜的优势所在,它覆盖了语义、语音、视觉、多模态四个方向,是国内唯一的自研“全模态、全尺寸、全国产”三全大模型体系。
其中,语义大模型在知名开源社区(Github\huggingface\魔乐社区\华为昇思社区)中全国产开源大模型下载量位居第一;语音大模型则是国内首个支持中英双语与60种方言自由混说的语音识别大模型及行业首个支持10+方言的超拟人语音生成大模型。
除此之外,星辰多模态大模型是首个央企全自研多模态视频生成大模型,关键技术指标国内领先,首创的“VAST(Video As Storyboard from Text二阶段视频生成技术)”多模态视频生成大模型,可完美复现跳水、体操等复杂动作[2] ,并与中国导演中心联合打造了电影级AI影视作品《风入松》,AI开始真正嵌入到电影的叙事、运镜、表演等创作流程中。
正是因为星辰多模态大模型强大的能力,才使得内容生成更加精准可控,并实现了生成式智能传输的可行性。
如今,星辰已非“孤星”,它正成为中国电信AI战略的星辰大海,基于星辰MaaS平台,中国电信已构建起“算力—模型—数据—工具—应用”全链条AI服务能力,集成超80个行业大模型以及50多个高质量数据集,目前在中车集团等10余家央企落地应用,涵盖能源、工业、交通、住建等行业。
深扎“根”技术
“香农”与“图灵”的一次握手
尽管“星辰”已足够璀璨,但对于中国电信而言,这或许只是序章,这家通信巨头将目光投向了更为根本的问题:AI与通信技术融合的底层逻辑究竟是什么?
这种前瞻性的思考,催生了智能传输和涌现的新方向——智传网(AI Flow)。 2024年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央企首家专业AI研究院——中国电信人工智能研究院(TeleAI)正式揭牌。时隔一年,中国电信集团 CTO、首席科学家、中国电信人工智能研究院(TeleAI)院长李学龙教授在WAIC 2025 TeleAI 科技前沿论坛上介绍了在智传网(AI Flow)方面的最新进展。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谁能想到,这一首国人耳熟能详的《题西林壁》,竟然映射了在智传网(AI Flow)背后的三个数学定律:信容律、同源律和集成律。
信息是什么?它可以是一段完整的高清视频,也可以是一句指令或者几个条件参数。随着AI技术的发展,当通信与计算融合之后,传输不再是简单的信号搬运,而是理解与重建的过程。
或者可以如此理解,如果把模型比作海绵,信息比作水,那么信容就如同海绵的吸水效率,水吸得越多、越快,说明模型越聪明,这便是信容律(Law of Information Capacity)。
试想,如果通信变成“生成式智能传输”,信容成为“最优路径”的选择依据,发送端只需将一些关键信息发送到接收端,便可以由大模型生成相应的内容,从而在全网节点上完成“算”与“传”的协同优化。由此,传输视频的质量好坏,不再取决于带宽而是大模型的能力,也即所谓的“以计算换带宽”。
“这便是横看成岭侧成峰,信息还是同样的信息,但从不同角度观察便有了不同的形态。”李学龙教授如是介绍,智传网(AI Flow)的目标是让视频通信的带宽下降一到两个数量级,即便在信号极弱的区域仍然可以使用中国电信的所有服务,而且预计在明年WAIC时有阶段性成果发布。
“小脑瓜”也有大智慧
“AI平权”打破算力桎梏
如果说信容律展现的是“香农”和“图灵”的握手、通信与AI的交汇,那同源律(Law of Familial Model)和集成律(Law of Multi-model Collaboration)解决的便是不同规模大模型和多智能体的协同问题。
今年的WAIC上,AI治理话题备受关注,除了对AGI“失控”风险的关注,由算力和资本军备赛带来的AI鸿沟,也让与会大咖颇为忧心。然而,在各国共识尚未达成之前,“AI平权”的实现,仍需技术来解决。
同源律和集成律希望解决的是,智能的跃迁和涌现,不再依赖于单一模型本身,而是整个模型体系的协同进化。不同大小的家族模型可以根据资源需求,部署在端边云架构的不同节点上协同工作,让智能突破单个设备的限制,大模型可基于小模型的输出接力推理,从而在性能和效率间达到最优。
可以将这种关系类同于边缘云和中心云的关系。当遇到复杂任务时,系统会主动调用附近的小模型、位于边缘云的较大模型,以及位于中心云的超大规模模型相互对话,接力推理,这些模型虽然参数规模不同,但都同出一个大模型,类似“俄罗斯套娃”,彼此之间可相互嵌套但也可互相拉手。
假设未来每个终端都是一个智能体(或者智能节点),虽然价格、配置和算力都不同,但都具备基本的独立处理任务能力,而且会通过知识共享形成群体智能,当一个“低智”终端发出需求时,附近同源的智能终端之间会启动“认知补货”,通过知识迁移增强“低智”终端的能力,最终实现智能的弹性供给与按需涌现。
举个例子,你买了一只低配电子导盲犬,当它遇到复杂场景时,自己的“小脑瓜”算不过来,但附近有着同源大模型底座的其他智能体,或许是另一条电子导盲犬,也可能是一个电子智慧屏,它们会帮他观察周围环境,并给出一条可行路径。这让AI真正摆脱了硬件的桎梏。终端的算力和价格不再成为制约人们获得AI能力的门槛。
现场演示了一个多智能体协同技术在反诈鉴伪中的应用案例,当一位老人接到女儿打来的视频电话时,系统会通过多个多模态智能体协同,不断识别视频画面的真伪度,从女儿的嘴形、眼神,背后草坪的色彩等方面,逐步深入,进而确认这是一段“深度伪造”的视频。
这个案例揭示了大小模型间的合作效率,通过家族模型的接力推理,手机助手可以在智能与高效中达到平衡。
除此之外,TeleAI的另一项技术超语义语音学(BoSS,Beyond-Semantic Speech)也正被应用于手机助手中,它可以让AI像人一样听得懂那些“声音背后的情绪”,看懂“沉默中的表达”:比如几句话中间一个犹豫的停顿、细微的语调或变化的语气,会让手机里的反诈模型判断,视频对面的那个人,很可能是“换脸者”;订外卖前的一声咳嗽,可能会让你的手机智能体“猜”你最近有点感冒,从而主动推荐清淡饮食……
最终,一个“智慧”的智能体,背后不一定是拥有超大规模参数集的大模型,而是无数个拥有小模型的智能体,智能涌现的关键,是连接和交互。
“功夫boy”再进化
打造软硬一体的
具身智能“全能选手”
在“TeleAI科技前沿论坛”上,记者还遇到了一位“老熟人”——“功夫boy”。这款TeleAI自研的机器人在春天靠一套动作像模像样的“闪电五连鞭”火出圈,三个月后,现身论坛的它,和背后文生视频里的人物同步打了一套正宗地道的太极拳,听说咏春拳、形意拳、回旋踢,它全会。
具身智能无疑是今年WAIC最热门的赛道,整个世博展览馆内超过150个人形机器人翻出各种花样,但说到底,做具身智能,拼的不只是谁先做出一个动起来的Demo,而是谁能把大脑、小脑、身体和“神经系统”全部打通。
具身智能的本质,是一个感知—计算—决策—行动的连续闭环系统,如果抛开科幻电影带来的“幻觉”,人类社会到底需要怎样的人形机器人?
TeleAI正在搭建一整套全栈自研的“软硬一体化”具身智能体系。比如展台上看到的“远程全身遥操作系统 TeleHumos”,表面上和其他机器人厂商的遥操系统类似,实际上却配置了“上肢双臂外骨骼”“下肢全向行走平台”。
更重要的是,基于中国电信5G专网和“智传网(AI Flow)”基础设施,这个遥操作平台实现了5G公里级传输,可以远程遥控机器人执行危险任务并收集高价值数据。目前已实现在实验室1平米空间,完成对25KM外的人形机器人遥操作进行消防灭火、农业巡检作业操作。
还有TeleAI自研的小型机器人,一看就不是采购的标准本体。它能稳定站立和行走,得益于内部搭载了TeleAI自主研发的多电机协同驱动控制嵌入式硬件系统和运动控制算法。
此外,为了让全尺寸机器人更加灵活,TeleAI 还自研了一个关键部件 —— 六自由度并联腰部关节。其目标是让机器人在颠簸的路面上也能平稳行走,同时还能完成需要上肢配合的精细任务,比如端一杯水而不洒出来。
软件方面,TeleAI的大脑采用跨本体VLA大模型,对齐不同机器人动作空间,实现跨平台迁移学习;小脑则支持超10种步态,并构建了“高动态小脑”,使机器人能完成跳跃、武术等复杂动作。
这便是TeleAI 给出的具身智能答案:打造一套从底层通信、到边缘控制、再到云端学习的大规模机器人系统,让智传网(AI Flow)不只是支撑人的通信网络,更是机器智能的“神经网络”。
TaaS生态初现
中电信AI终端之路
从论坛转战至中国电信展台,一副外观看似普通的眼镜吸引了记者的目光。戴上它,轻轻喊一声“星小辰”,它便能帮你完成拍照、录像、识别、讲解、翻译、信息查询等多项任务,真正实现“所见即所得、所想即服务”。
在AI能力的加持下,即使终端“体积小小”,也能变得越来越聪慧。
作为首款中国电信基于自研“星辰大模型”的AI智能穿戴设备——天翼AI智能眼镜整机重量仅38克,是目前市面上最轻的智能眼镜之一,它集成了当前行业内顶尖的影像硬件:高通骁龙AR1平台(4nm制程)提供了强大算力,配置索尼IMX681的1200万像素传感器与双14位ISP图像处理器。再结合星辰大模型调优的图像算法,无论是在逆光、高速、低照度等复杂环境中拍摄,依然能够输出色彩鲜明、细节丰富的高质量画面。
天翼AI眼镜是中国电信当日发布的星辰终端即服务体系(TaaS)重点产品之一。
TaaS的设计初衷不难理解,中国电信希望拥有自己的“AI交互入口”,背后的技术核心是中国电信自研的“星辰大模型”。这一模型具备语言理解、图像识别、语音合成、多轮对话与任务执行等全栈AI能力。
除了眼镜,此次中国电信还展出了基于星辰的可AI打电话的AI中屏,这些智能终端与AI手机天然互补——眼镜负责捕捉世界、实时交互,AI手机则提供更多的算力、存储和调度支撑,AI中屏便是家里的智能中枢,通过云端资源和AI技术深度协同,发挥端侧处理的效率和云侧复杂计算的优势。
这也正是中国电信AI战略在现阶段的落地模式:以“星辰大模型”为技术底座,以“智能体”为服务接口,以终端为交互媒介,最终构建起一个从云到端、从平台到场景、从工具到服务的闭环生态系统,深度渗透C端AI消费市场。
从扎“根技术”的智传网(AI Flow)到面向前沿的具身智能,再到热闹的AI眼镜赛道,中国电信的“科技范”中,总有一种独特的气质:既敢钻万里技术深井,也能在“人间烟火气”中生根发芽。它追求的不只是技术本身的先进,而是如何让这些能力快速被真正用起来、用得上、用得好。
这种与国人生活节奏深深耦合的技术路径,恰恰也是中国电信这张全景AI图谱的落地逻辑。科技的意义,从来不是为了离人们的生活更远,而是为了靠得更近。
排版/ 季嘉颖
图片/ 中国电信 IT时报
E N D
来源:IT时报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