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可能你正下了高数课孤单地走在校园里,一对野猪突然出现,耳鬓厮磨,那甜蜜的画面冲击着你的心灵:猪都有对象,而我……
你不止会在山林、麦田、草地撞见野猪,在车水马龙的城市里,你也难以避免会和它们不期而遇。
想象一下:
可能你是走在南京河西 CBD 的市民,“二师兄”就这样冷不丁地闯进了你的生活;
可能你是一个兢兢业业的奶茶店员,突然耳畔就响起了《西班牙斗猪曲》,开始了与猪的缠斗;
可能你正下了高数课孤单地走在校园里,一对野猪突然出现,耳鬓厮磨,那甜蜜的画面冲击着你的心灵:猪都有对象,而我……
被皮糙肉厚的野猪武力碾压并不丢人,毕竟大多数人遇到野猪也只有抱头鼠窜这一种选择。
但野猪属于高智商动物,在许多研究项目中都能快速地完成学习和记忆任务,不仅能轻松识破人类布设的陷阱,甚至还有团伙合作的意识。 有动物学者这样描述猎捕野猪的困难:“野猪非常聪明,如果猎捕没有一击即中,那它就会产生警惕,必须要更换另一种猎捕方式才能再次捕捉。”在一些案例中,面对持枪射击的猎人,野猪甚至能在短暂的交锋中学会如何逃离射击区域。
更令人惊叹的是, 一旦野猪被陷阱捕获,路过的野猪有可能拔刀相助,对同伙施展救援。
猪发展出了同情心?
说起来有点离谱,野猪救野猪,是怎样的一个画面呢?
根据一篇发表在 Scientific Reports 上的研究报道,野猪间的救援行动干净利落,手法专业,甚至还忙里偷闲对其他围观野猪进行一场教学活动 [1] 。研究人员将相机架在一个简易的野猪诱捕器前,晚上 11:21,两只涉世未深的幼年野猪被玉米棒子吸引,干饭时触发机关,被锁在诱捕器中。
图源 Observation of rescue behaviour in wild boar
诱捕器的门后卡着一根只能从外侧挪开的木棍,挪开木棍后就能放出野猪。一个小时后,笼中吼叫的野猪终于吸引到了一群同类,包括一只成年母猪和七只小猪,考虑到被困小猪的年龄,研究人员也猜测母猪可能是它们的母亲。听到被困小猪痛苦的嘶吼,成年母猪开始手法娴熟地拨弄前门上的木棍。
10 分钟后,前门木棍被完全移开,前门微开,随后成年母猪又开始对后门的木棍故技重施。
最终陷阱里的两只野猪被全部解救,路过的七只小猪也现场观摩了整个“路见不平,拔棍相助”的救援过程。
在历时 29 分钟的救援中,该“惯犯”动作迅速,同时, 成年雌猪显然意识到了这次行动的危险性,它始终竖起毛发,展示出恐吓、威胁的战斗姿态。
但这场冒险救援的惊奇之处不仅仅在于野猪的超高智力,还有野猪“奋不顾身”的表现。自救往往只关乎本能和聪明,但援救他者却需要更加复杂的因由。
被困者必须处于痛苦和受到威胁的状态,例如受伤或死亡;
营救尝试对施援者来说存在巨大的危险;
施援者的行为存在主动意图;
施援者在救援中不会得到食物或交配等实质性的直接奖励。
也就是说,救援过程需要存在一定的牺牲冒险精神
救援行动只在少部分动物中出现过丨资料整理自文献 [1]
为什么救援行为仅仅在少部分动物中存在?难道“猪救猪”的类似行动,是被更高级的一种生命本能驱使着吗?
同情?还是一时“手欠”?
理论上说,个体生存的本能应当是保持自身基因的延续,救援的同时也意味着死亡的风险,必定是有更复杂的原因驱使动物做出违背生存意愿的决策。
关于这背后的原因,科学家们给出了两种不同的猜想:
似乎对于人类来说,更愿意为动物有人情味的行为附加美好的道德意愿,比如羊羔跪乳,乌鸦反哺。而科学家们总喜欢做出解释击碎滤镜:羊羔跪乳是因为小羊站着吃不到奶,乌鸦反哺是因为古人眼神不好,错把灰色毛发的幼鸟看成老鸟。
而对于动物为什么会做出救援的行动,一部分“直男研究员”给出猜想:可能只是一时手欠,对陷阱好奇罢了。
动物救援出自同情心
但更多的研究结果和实验观察都在暗示, 动物救援的背后,可能是因为感知到了同伴的痛苦情绪而激发的同情行为。
在前文中的实验里,小鼠在救助同伴脱困后,却又钻入陷阱自投罗网,很有可能是小鼠并没有察觉到危险,而一旦察觉到同伴陷入危险,这些动物则会焦急地采取救援行动。
面对这两种截然不同的解释,我忍不住好奇:当主人晕厥、摔倒或者处于危险状态时,宠物会不会尝试实施救援呢?
我尝试晕倒,猫没有反应。被自己亲手养大的猫猫如此冷漠对待,忍不住破大防。
结合先前的科学研究结果,第二次我尝试抽搐一段时间,尽量向猫展现痛苦,观察它会不会采取行动?
尽管猫对我的抽搐表现出了明显的关心——走来走去,观察并闻嗅,但也仅能表明当我处于明显的危险状态时,猫可能察觉到了异样,却不具备救援能力(这一点和野猪比差远了)。
虽然目前对于动物间相互救援的行为原因依旧没有定论, 但我还是愿意相信, 动物和人一样,在面对危险时,拥有帮助他人的爱与勇气。
至于你,会更愿意相信哪种猜想呢?
来源:东窗史谈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