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从“单打独斗”到“抱团发展”,从“零散田块”到“连片良田”,从“沉睡荒地”到“致富沃土”……近年来,平凉市以土地改革为突破口,通过党组织引领、资源整合、模式创新,蹚出了一条“盘活土地资源、壮大集体经济、带动群众增收”的振兴新路,为乡村振兴注入了强劲动力。
华亭市东华镇黎明川八村联建蔬菜基地。图片均由平凉市委组织部提供
从“单打独斗”到“抱团发展”,从“零散田块”到“连片良田”,从“沉睡荒地”到“致富沃土”……近年来,平凉市以土地改革为突破口,通过党组织引领、资源整合、模式创新,蹚出了一条“盘活土地资源、壮大集体经济、带动群众增收”的振兴新路,为乡村振兴注入了强劲动力。
崇信县柏树镇苹果产销综合服务中心。
从“单打独斗”到“抱团发展”
在资源匮乏、集体经济薄弱的困境中,如何蹚出一条振兴之路?平凉市用“飞地抱团”的创新实践破解难题。
平凉打破“一亩三分地”的思维桎梏,按照“内在有需求、地域有关联、发展有纽带”的原则重组资源:全市126个村跨域租赁土地8760亩、共享大棚607座,组建187支劳务服务队4800多人。这种“土地+资金”“强村带弱村”的方式让村集体经济均增收5.3万元,务工收入人均4350元。
华亭市东华镇的变革尤为亮眼。去年,为解决村级集体经济发展不均衡、产业发展效益低的问题,裕光、黎明、南村沟3村凭借肥沃土地和种植传统,组建三兴生态公司,建起蔬菜交易市场和周转筐车间。
更妙的是引进山东寿光企业提供技术订单,带动5个偏远村“飞地”承包大棚220座。今年上半年,800吨西红柿、黄瓜热销,230万元交易额让参与村集体收入有望增长25万元以上,真正实现了“种得好、卖得俏”。
在灵台县西屯镇,跨村党总支成为发展引擎。白草坡、店子村去年种植的千亩朝天椒大获成功,今年更升级玩法。西屯镇党委书记于小鹏说:“我们成立白草坡—店子—小村—郭杨党总支,柳家铺、小村出地,南头等6村出资,共建千亩高标准农田,实现了共同致富。”
这种“强村出资源、弱村出资金”的协作模式,让土地流转金变成“活资产”,群众纷纷竖起大拇指:“原来抱团真能取暖!”
从蔬菜大棚到辣椒基地,平凉的“飞地经济”实践揭示了一个道理:乡村振兴不是“村村点火”,而要“握沙成团”,当资源有效利用,薄弱村也有发展出路。
灵台县独店镇“党建引领+村企联营”推动村集体经济提质增效。
从“零散田块”到“连片良田”
在陇东黄土高原上,一场“化零为整”的农业革命正在上演。平凉市持续放大区域化党建联建聚合效应,让“零散田块”变成“连片良田”,有力推动农业种植规模化、机械化、标准化。
灵台县上良镇荣旺村的田垄间,732块碎片化耕地已不见踪影,取而代之的是平整连片的三大种植区。村党支部通过“自愿流转、承包权不变”的方法,将外出务工农户的撂荒地“唤醒”,整合2500亩土地发展规模种植。
同时,联合周边5村成立联建党总支,统筹推进组织联建、产业联抓、村企联营,让830多名村民在家门口变身“产业工人”。“现在村民土地流转有租金、务工有工资、年底还有分红,户均年增收1万元、人均增收3000元!”荣旺村党总支书记姚志成说。
崆峒区安国镇安国村党建引领“菌链协同发展”集体经济示范点。
崆峒区花所镇的千亩山药基地里,现代化农机正在作业。这里用规模化、标准化、绿色化、品牌化“四化联动”模式,向省级蔬菜产业园的目标迈进。
花所镇整合8个村资源搭建综合服务平台,既管农机调度,又抓劳务协调,让200多名群众实现“离土不离乡”就业,人均年增收1.8万元。花所镇党委书记王建文说:“过去是各村单干,现在大家拧成一股绳,构建起了完善的产业支撑体系。”
据统计,平凉市已将4.2万亩零散土地整合成“一块田”,机械化耕作效率大大提升,玉米、朝天椒等作物年销售额突破5200万元,村集体经济平均增收7.4万元,带动群众户均增收2150元。
从“小田”到“大田”,这种“党组织牵头、多村联动、资源共享”的模式,让古老的土地焕发出新生机。
庄浪县良邑镇现代智慧农业产业园。
从“沉睡荒地”到“致富沃土”
当前,农村人口老龄化、劳动力不足、无人耕种的现状日益严重。面对“谁来种地”的难题,平凉创新推出“土地托管”模式,蹚出了一条乡村振兴新路子。
“现在种地就像请了个管家!”静宁县细巷镇的村民们笑着说。细巷镇将9个村2700亩闲置土地交给村集体“托管”,统一种植马铃薯和玉米。
村集体不仅提供地膜、种子等生产资料,还组织自有农机进行全程服务,不仅每亩地成本减少了,每年还为村集体增收超10万元。这种“党支部+合作社+农户”的模式,既解决了劳动力不足的问题,又确保了土地不荒、收入不减。
泾川县高平镇原尚-大寺坳“跨村联建”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图为醋坊产品展厅。
泾川县泾明乡雷家沟村的土地托管账算得明明白白:农户每亩拿600元流转费,267户人家户均年增收3200元;村民参与田间管理再赚一份工资,户均又多挣9500元;村集体通过管理费增收13.54万元。
雷家沟村支部书记雷红亮说:“过去看着荒地发愁,现在土地流转金、务工薪金、集体分红‘三金’齐落袋,大伙儿干劲更足了!”
不仅如此,平凉农技专家更通过“春菜—秋粮—夏菜”的科学轮作,让同一块地一年收获三季。在托管土地上,旋耕机刚收完麦子,播种机就种下蔬菜,田间地头一派繁忙景象。这种“粮菜接力”的模式,既保障了“米袋子”“菜篮子”,又大大提高土地利用率。
从“补丁田”到“聚宝盆”,从“劳力外出”到“机械入驻”,平凉聚焦西部现代精品农业样板区建设目标进行的“土地革命”,正让黄土地焕发新生机。正如村民们所说:“地还是那块地,换个种法就成了‘聚宝盆’!”(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田丽媛)
静宁县八里镇小山村金银花基地。
丨来 源 丨新甘肃
丨制作丨平凉市融媒体中心丨审核丨张逸霄 刘 杰
丨 编辑丨李雨亭
来源:平凉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