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世运会开幕式,藏着想象之外的黑科技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8-07 23:26 2

摘要:渐渐入夜的“天府之檐”灯火灿烂,当最后一道霞光隐入天际,世界各地的运动员踏上“蓉耀之路”,“天府大屋檐”超长屏渐次点亮,AI生成的笑脸如星河般流淌。两侧斗屏跃出裸眼3D的运动轨迹,火炬塔在水中点燃——成都世运会,以“科技感”拉开帷幕。

今晚

成都2025年第12届世界运动会开幕

运动无限 气象万千

夜幕之下的“天府之檐”

灯光璀璨 碧水环绕

锦绣蓉城以澎湃姿态活力绽放

▲成都世运会开幕式上的“天府之檐”数字屋顶

渐渐入夜的“天府之檐”灯火灿烂,当最后一道霞光隐入天际,世界各地的运动员踏上“蓉耀之路”,“天府大屋檐”超长屏渐次点亮,AI生成的笑脸如星河般流淌。两侧斗屏跃出裸眼3D的运动轨迹,火炬塔在水中点燃——成都世运会,以“科技感”拉开帷幕。

从开幕式上流淌的“黑科技”光影

到赛事期间穿梭的智能身影

创新的基因已融入成都的每个细胞

▲成都世运会开幕式现场

蜀韵今夜的创新表达

开幕式上,超400米长、15:1极限宽屏比的“天府之檐”,被赋予了新的叙事。这块巨大的“画布”,也成为技术创新的天然考场。

“常规的‘方形叙事’在这里失效了。”成都世运会开闭幕式视效总设计王之纲坦言,团队最终选择了“长轴叙事”。当主题曲的旋律响起,跳动的五线谱音符如同精灵般沿着屋檐的脉络流淌、蔓延,形成一条动态的音符长河。“这象征着运动的韵律与城市的精神在长轴上奔涌不息。”王之纲解释道。

更大的挑战来自场地本身。选择露天场地,意味着失去了体育馆固有的声光电载体。开闭幕式总制作人王锐祥将突破口锁定在现场搭建的两块巨型斗屏上,“这是因地制宜的关键创新。”

▲成都世运会开幕式现场

王锐祥介绍,斗屏集返送画面、主视觉呈现、观众席面光、运动员官方拍摄等功能于一身,成为露天场地的视觉中枢,让任何角落的观众都能沉浸于裸眼3D的视觉奇观之中。

王之纲则赋予更诗意的解读:“它们虽非舞台中心,却是‘视觉想象力的延伸器’。”经过精密调试,世运会LOGO等元素仿佛从屏幕中破壁而出,与现场演员的舞步完美呼应,构建出虚实交融的沉浸世界。

科技的温度,在今夜尤为动人。当各国运动员鱼贯入场时,大屋檐上绽放的“笑脸星河”,由AI技术实时生成。“这不是预设的图案,它代表着全人类大家庭的笑意,传递着成都最真诚的热情。”王之纲说。更令人会心一笑的是巴蜀文物的“活化”——人工智能技术让沉睡千年的说唱俑“活”了过来,随着现场说唱音乐的节奏,在屏幕上滑稽灵动地舞动。“我们不是在严肃地展示文物,而是让古老的快乐精神穿越时空,与今日的成都活力共鸣。”这,也成为成都包容、乐观城市精神的绝妙现代表达。

技术突破的深度,还藏在一个“看不见”的创举里。“我们首次在大型体育盛会上,将直播信号与裸眼3D效果进行了无缝融合。”王之纲强调。这意味着,当电视观众看到运动员入场或致辞的常规特写画面时,承载这些画面的斗屏本身,正同步上演着裸眼3D的视觉魔术。虚实界限在观众眼前彻底消融,如《缤纷之约》节目中,演员特写瞬间“融入”3D光影,带来前所未有的视觉震撼。

点亮今夜视觉盛宴的“天府大屋檐”和两块核心斗屏,均来自成都本土企业。其中,“天府大屋檐”正是由成都科技领军企业京东方(BOE)的显示技术作为支撑。

点火手踏水而行点燃湖中主火炬

开幕式上,九时许,在成千上万名运动员和观众的注视中,备受关注的点火仪式开启。本届世运会点火仪式独具匠心,采用了史无前例的方式点燃主火炬,开创世运会历史。

一平如镜的湖水之上,点火手、中国滑水队队员徐露、阿卢晓波在摩托艇上的带领下,踏水前行。两艘摩托艇如离弦之箭,骤然切开水面,船头激起的浪花也如雪花般向两侧飞溅。

▲这是在开幕式现场拍摄的主火炬点燃仪式

随着仪式的进行,摩托艇如同奔驰的骏马,在湖面奔腾跳跃。在即将点火的那一刻,两位运动员相向而行,彼此交错的一瞬间,水中的点火装置启动,熊熊火焰立刻从湖水中升腾而起,赢得现场观众的阵阵掌声和欢呼声……

点火瞬间,象征欢乐与希望的光芒在夜空中升腾,整个过程没有使用大型升降装置或机械结构,而是通过科技手段,用灯光营造、氛围渲染与情感调动,呈现出极致简约却充满力量的仪式之美。火炬设置于湖面之上,科技装置让湖水喷泉升腾形成火炬塔,水火交融的震撼画面令人振奋,成为开幕式上最动人的视觉记忆之一。

此次成都世运会不仅点燃了世运会历史上第一支主火炬,也创造了多项“第一次”:首次在城市中心完成火炬传递,首次启用赛事流媒体直播平台向全球同步转播,也是迄今为止最具可持续性的一届世运会——27个现有及改造场馆的启用,为办赛树立了新标杆。

▲开幕式现场拍摄的主火炬

“相比之前大运会约30%的四川制造份额,这次世运会可以说70%的呈现都由来自成都、四川的艺术家和厂家共同完成。”王锐祥用这个关键数据,点出了本土贡献的巨大飞跃,“这充分体现了中国的实力,我们基本无需再依赖国外技术支持。”

综合:红星新闻、成都日报锦观

图据:新华社

来源:成都科技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