叙事美学的转型与挑战

360影视 2024-11-21 09:01 4

摘要:短剧是短篇电视剧、短篇网络剧的统称,具有篇幅短小、内容精炼、情节紧凑等特点,本质上还是一种传统剧集。上世纪80年代,电视剧曾经以“短剧”为主。90年代以来,随着生产力提升和产业化推动,电视剧单集时长逐渐标准化(45分钟),集数越来越多(30集至100集不等),

作者:张国涛

短剧是短篇电视剧、短篇网络剧的统称,具有篇幅短小、内容精炼、情节紧凑等特点,本质上还是一种传统剧集。上世纪80年代,电视剧曾经以“短剧”为主。90年代以来,随着生产力提升和产业化推动,电视剧单集时长逐渐标准化(45分钟),集数越来越多(30集至100集不等),体裁样式也从系列剧与连续剧并存,演变成长篇连续剧的“长剧”形式。为治理“注水剧”,2022年12月,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印发《关于推动短剧创作繁荣发展的意见》,推动单集时长15—30分钟的系列剧、集数在6集内的系列单元剧、20集内的连续剧、周播剧等多种形态的短剧繁荣发展。此后,如《新生》《边水往事》《三大队》《漫长的季节》等代表性短剧接连出现。

微短剧并非传统意义的剧集。电视剧、网络剧因播出的媒介平台而命名,微短剧以视频号、小程序为播出平台,更为准确的名字应该叫视频号剧、小程序剧。微短剧从短视频衍生而来,从纪实短视频到剧情化短视频到精品化微短剧集是其发展路线,所以它遵从的是短视频的生产与传播逻辑。

人物、情节和环境,是叙事的三要素。一部剧集是否成功取决于故事、人物与技巧三个方面,即故事的吸引力、形象的魅力、叙事的张力。长篇剧集的艺术魅力更多依靠的是前两者。在长剧时代,我们可以看到如《汉武大帝》《大秦帝国》《大明王朝1566》《康熙大帝》等历史长剧,还可以看到《大宅门》《闯关东》《走西口》《乔家大院》等年代剧。剧集名称往往会不约而同地出现一个“大”字,这里主要是指“宏大”,历史或故事异常丰富,也就是常说的“戏托人”。长篇剧集还有一种叙事是“人托戏”,如《父母爱情》《康熙微服私访记》《铁齿铜牙纪晓岚》《神探狄仁杰》《大宋提刑官》等,人物形象饱满,作品感染力来自人物形象的塑造尤其是演员的表演功力。

微短剧则不同,追求瞬间的情感释放与满足,故事本身的丰富性、演员的表演功力似乎不那么重要,主要靠叙事技巧来制造情感价值。微短剧的冲突与高潮以秒来计,三至五分钟之内展现四五个反转、六七个冲突、八九个矛盾是家常便饭;情节碎片化,强调快节奏、强冲击和多重反转,不太重视情节的连续性和结构的起承转合;叙事具有跳跃性,注重瞬间的情绪、感受,不看重事件之间的逻辑关联。一般而言,微短剧的人物关系相对简单,人物形象“扁平化”,性格层次单一,多少带有夸张色彩。所以,典型的微短剧靠叙事技巧的营造,靠嗨点爽点的累积,让观众来不及思考就被裹挟,甚至沉醉其中。微短剧更注重对观众情绪的体贴入微与精准拿捏。影视是造梦的艺术,微短剧编织的是从生活中脱胎出来、活灵活现的、伸手可触摸的“白日梦”。

微短剧制作成本低、拍摄周期短、风险可管可控,在营销上自有一套打法。与电视剧由电视台采买、观众免费观看的模式,网络剧主要由平台自制或采买、会员付费观看的模式不同,微短剧平台采用个性化推荐算法,根据用户画像进行精准投放。用户的需求和心理被算法拿捏,使得微短剧变现率远远高于网络视听平台,源源不断的付费收入由此而来。除此之外,夹杂其中的广告以及周边产品开发也是一笔不菲的收入。

短剧的繁荣是叙事转型的成效,而微短剧的出圈是技巧与算法的红利。微短剧突显了编剧的重要性,但高密度的技巧使用,也容易在瞬间消耗编剧的才华与想象。如何应对叙事美学的转型及其带来的挑战,值得每一位影视创作者深入思考。

来源:光明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