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意外吗?其实并不意外。这些年,像王计兵这样的普通劳动者,大摇大摆玩起“文艺”的,并不在少数:电商主播李子柒,让田园生活的审美走红海外;“煎饼歌手”李维佳,用自己劳作时的歌声吸引百万粉丝;“保洁画家”王柳云,临摹世界名画的作品被众多网友收藏……
大众参与、大众共创、大众传播、大众热爱
新大众文艺,咱是观众,咱也是角儿!
光明日报调研组
50多岁的外卖员王计兵,火了!
火了,是因为他会写诗。瞧这几句:
“赶时间的人没有四季/只有一站和下一站/世界是一个地名/王庄村也是。”
截至目前,他已出版4部诗集。今年春节,他还以“外卖诗人”的身份登上了春晚。
意外吗?其实并不意外。这些年,像王计兵这样的普通劳动者,大摇大摆玩起“文艺”的,并不在少数:电商主播李子柒,让田园生活的审美走红海外;“煎饼歌手”李维佳,用自己劳作时的歌声吸引百万粉丝;“保洁画家”王柳云,临摹世界名画的作品被众多网友收藏……
大众参与、大众共创、大众传播、大众热爱——人民大众正以前所未有的规模与意愿,深度参与文艺创造与传播。
乌鲁木齐达坂城区的舞蹈队表演舞蹈《嗨走马》。新华社记者 胡虎虎摄
文艺,从没有像今天这样业态丰富、人人参与
这是你印象中的文艺吗?
观众在沉浸式戏剧中左右剧情走向,在剧本杀现场完成酣畅表演,在数字展览中与古人直接对话;《千里江山图》从一幅画变成一段舞,一片稻田被“神笔马良”绘成一幅画……
手机屏成为草稿纸,直播间成为“微舞台”,弹幕区成为文艺评论留言板……手机在手,想啥啥有。线上,每天数以万计的新作品让人大开眼界。
一座城成就一部剧,一部剧带火一座城。影视创作融入互动性和体验感,“影旅融合”成为文化消费新风尚。电影《长安三万里》引发“西安旅游热”,电视剧《繁花》带火上海城市夜游,网剧《我的阿勒泰》让“诗和远方”跨屏抵达,微短剧《我的归途有风》“种草”田园风光……
“再回首,背影已远走,再回首,泪眼朦胧……”在天津文化中心广场一角,刚退休不久的王永庆深情歌唱,身边十几位老人应着歌声自发伴舞。而在他周边,唱歌的、跳舞的、演奏器乐的、写书法的,人人都在尽情地“文艺”着。
看完这些,你一定会被现今的“文艺”搞得眼花缭乱,甚至迷惑不解。是的,文艺,从没有像今天这样业态丰富,也没有像今天这样人人参与。
季夏之夜,河南光山县一小四年级七班的余婉莹,熟睡中突然“哈哈”大笑起来,一边笑一边鼓掌。余婉莹的妈妈被笑声惊醒,但她没叫醒女儿。妈妈心里清楚,第一次演儿童剧的女儿,还沉浸在幸福和快乐之中。当天,儿童剧《少年司马光》首演,演员是当地的一群孩子。20天的排演时间,他们从“戏剧小白”变成了有模有样的小演员。
正在山乡大地开展的“村晚”上,村民们热情抒发着对新生活的喜悦之情。村民们争相上台,喊上一嗓子,跳上一小段,小品、戏曲、舞蹈、器乐,你来我往,好不热闹。
看不尽的丰收,数不完的变化,说不尽的感念,唱不完的赞歌。“乡村巨变,让人们对时代的认同感愈加强烈,而文艺是表达这种情感的最佳方式。”文化和旅游部全国公共文化发展中心主任白雪华认为,在网上网下的互动融合中,“村晚”“村超”“村BA”不仅提升了乡村的文化吸引力,更满足了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
普通劳动者变身为作家,用真实笔触书写着生活的暖心事;人文风情、名胜古迹、国潮古风等内容博主,用优美镜头复刻着身边的新鲜事;短视频用户自制微短剧,用幽默故事重述着大家的关切事……素人崛起,搅动文艺创作“一池春水”。
阅读网文时,随手写下“段评”“章评”,就能得到作者反馈从而影响故事走向;影视剧边播边剪,观众意见可以遥控指挥剪辑方向;观看沉浸式演出,实时参与剧情决策……大众共创,重塑文艺创作“观演关系”。
如今的大众,既是“剧中人”,也是“剧作者”;既是接受主体,也是创造主体。所有对生活怀着好奇和热情的人,他们的生命力、感受力、想象力都有可能成为艺术。
“报……禀报丞相……”头戴塑料瓶做的“钢盔”,身上绑着竹块凉席做的“铠甲”,脖子上系着床单做的“斗篷”……在安徽阜阳,90后小伙儿鲍小光就地取材,自编自导自演,用一部手机带着村民们一起拍起了古装短视频。镜头对焦是演员,拍完视频下农田,拍戏已经成为他们生活的一部分。
文艺,从没有像今天这样深入生活。
你看那村庄,动漫上墙幻化出一个童话世界;你看那小镇,器乐和鸣引人步入音乐天堂;你看那街区,裙裾飘飘仿佛穿行回到了古时街巷。
活力奔涌的新大众文艺,正在提升着新的生活品质、砥砺出新的人民史诗。在中国乃至世界历史上,文艺,从没有像现在这样走进千家万户,与你与我与大家欢咍嗢噱、携手徜徉。
电影《只此青绿》宣传照。资料图片
文艺,在寻常的日子里生根发芽,人人成为主角
稍上点儿年纪的人,对露天电影一定不会陌生。作家高洪波,曾在部队俱乐部放了5年电影。当时可供观看的电影数量有限,一部《南征北战》,他翻来覆去不知放了多少遍!一次,他在撒尼山寨放电影时,吃惊地发现,许多老人是平生第一次看电影。
20世纪80年代,文学青年余华,遭遇了无数次杂志退稿。每次邮递员把退稿从围墙外扔进来,听到“啪嗒”一声,父亲就会跟余华说:退稿来了。数量极为有限的刊发渠道,不知拦住多少人的文学梦想。
而今,你再看:我国所有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美术馆、综合文化站和90%以上博物馆免费开放;农家书屋、社区书房、文化驿站等打通文化惠民“最后一公里”;国家公共文化云平台、数字图书馆、“云端博物馆”,让城乡群众共享文艺之美。据统计,我国移动互联网用户已达14.6亿,农村地区短视频用户渗透率突破70%。
在街头巷尾的市井烟火中倾听生活,在短视频的光影碎片里咀嚼百态,在互动剧的剧情选择中参与叙事,新大众文艺就在你我的寻常日子里生根发芽。
没有时代搭建广阔舞台,人人岂能成为文艺的主角?
新中国成立初期,全国人口中文盲占比一度高达80%,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仅0.26%。20世纪50年代,某县文工团下乡表演话剧《白毛女》,尽管演员表演投入,但村民却看不懂字幕、听不懂台词。文字的壁垒,把多少人挡在了艺术的门外!
在过去,读书看报就是文化人,文艺称得上是奢侈品:煤油灯下翻开的是油印的书本,识文断字是多少人遥不可及的梦想;乡村简陋的土戏台,几乎是文艺的唯一窗口,十里八乡才能共享一场戏曲盛宴;手写的书信,是人们跨越山海的主要交流方式,笔墨间藏着多少遗憾……
而今,我国识字率已超97%,居世界领先水平。电子图书馆里流动着海量的知识,读书观剧成为百姓的日常;覆盖率超90%的5G网络让偏远山村直通世界大舞台,大家伙儿指尖轻触便可知晓世间万象;AI工具赋能全民创作,田间地头的农人、车间厂房的工人、烧烤店的服务员,都能用镜头与文字创作自己的文艺作品……
昔日,有限的科学常识,曾局限了文艺创作者的视野;落后的技术,曾限制了文艺作品的传播范围。科技与文艺,从没有像今天这样水乳交融,虚拟偶像的灵动演绎与科幻大片的震撼视效,瞬间触达全球的短视频、在线戏剧,重塑了新大众文艺的创作与体验模式。
敦煌研究院通过3D打印三维雕刻技术,原样复制洞窟壁画与彩塑,让千年艺术活色生香扑入你的眼帘;中国美术学院联合科技团队打造了“天生会画”软件,为用户提供更具创意和艺术感的创作体验;河南卫视系列节目《唐宫夜宴》《洛神水赋》将古典舞美与现代技术、传播手段完美融合,观之者无不失声惊叹;游戏《原神》巧妙融入大量中国山水、建筑、戏曲元素,成为全球玩家了解中国文化的一扇窗口……
“展卷、问篆、唱丝、寻石、习笔、淬墨、入画……”近日,舞蹈诗剧《只此青绿》在美国洛杉矶好莱坞杜比剧院上演,“青绿腰”袅袅一闪,海外顿时掀起了一场中国文艺旋风。“江山千里望无垠,元气淋漓运以神。”静态的绘画艺术蝶变为动态的舞蹈诗剧,透出的是昂扬的文化自信,引发的是举世的共鸣。
时代之变重写文艺生态;受众之变重构创作主体;技术之变重塑表达形式……新大众文艺的崛起,正是中国国力腾飞、经济繁荣、社会演进、科技飞跃与文化自信在精神领域的集聚与迸发,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最生动、最富感染力的一章。
观众在第二十一届文博会上拍摄黑神话悟空半身像。新华社记者 梁旭摄
文艺,拥抱了更多受众,成为连通世界的桥梁
“我老家有块地种着香蕉,这边是香蕉,那边是进口香蕉。”2025年的脱口秀舞台上,家住云南边境的哈尼族小伙真勇,第一次登台便“炸”了场。
一个人、一束光、一支麦,谁都能说上5分钟脱口秀。大学生、空姐、公司白领、家庭主妇轮番登台,他们自如地传递着“自嘲式乐观”,用幽默表达着生活的日常。
“素人创作,提供的大多是专业创作者很少亲身经历的生活,以平民视角补充专业文艺所缺失的部分,由此,撬动起文艺发展新潮流。”华东师范大学教授项静这样说。
新大众文艺崛起,让大家看到了普通人作为创作主体的尊严与活力。
今年,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爆火!许多观众在被故事感动的同时,也在电影中看到了自己的影子:有奔波的打工日常,有母爱的亲情慰藉,有携手的拼搏奋斗……
新的文艺作品,照应新的心理诉求。
游戏《黑神话:悟空》,以孙悟空对抗天庭的传奇故事,彰显抗争命运的不屈精神;微短剧《家里家外》,借重组家庭的悲欢离合,诠释亲情弥合裂隙的温暖力量;网络文学《十日终焉》,则通过生存竞赛中的人性试炼,映照年轻人在名利场中的道德抉择。
“如今的观众不仅在欣赏文艺,在某种程度上也参与了创作。观众介入内容生产,更能让作品激发大众共情。”中国高校影视学会会长丁亚平深有感触。
新大众文艺崛起,让创作走出悬浮的乌托邦、艰涩的象牙塔、狭隘的羊肠道,文艺“不拘一格降人才”的局面正在形成。打破专业壁垒、注入异质思维、拥抱技术创新,文艺创作有了更多可能性。
“太极云手、窝心拳、少林旋风腿、叶问蹲……”在法国Juste Debout 2025世界舞总决赛上,中国10后街舞选手符隽熙与宋皓铭的街舞表演,或柔如弱柳,或稳若劲松,脚步虚实有度,身法张弛有节。两人最后闯入四强,创造了中国选手的历史最佳成绩。而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功夫街舞”,不仅震撼全场,更引爆网络、惊艳世界。
近年来,越来越多中国文艺成为连接传统与未来、中国与世界的新桥梁,以充满创造性的艺术语汇,以充满东方神韵的美学表达,向世界生动讲述中国故事。
网文、网剧、网游以其鲜明的中国元素、共通的人类情感、独特的东方审美,备受海外用户喜爱,成为文化出海“新三样”。
新大众文艺崛起,让文艺作品植根于中国大地,文艺“中国风”愈加强劲,文化“酷中国”愈加鲜明。
文艺,不仅要大众化,也要化大众
成长中难免有“阵痛”。
新大众文艺阔步前进中,“算法茧房”、“唯流量论”、过度娱乐化倾向等,也需要引起我们警惕。
阅读软件的“朋友在读”,视频网站的“猜你想看”,音乐软件的“通勤必听”……每一次推送似乎都“很懂你”。“个性化推荐”是带刺的玫瑰,“算法”可能变“算计”。
“当个体偏好被无数次加固强化,文艺欣赏就会在被诱导的挑食中越来越偏食,直至审美感受僵硬,文化营养失衡。”中国文联理论研究室副主任胡一峰认为。
“1胎生99子”“年轻霸总爱上保洁阿姨”等猎奇情节引发吐槽,“总裁”“首富”“逆袭”等无脑“爽点”不时涌现,不少作品“卷”符号、贴标签、造奇观,诱导眼球跟着流量走,“三观跟着五官走”,将大众审美带入歧途。“流量思维不能代替创作思维,文艺不能靠出‘奇’制胜。”华东师范大学教授黄平指出。
文艺不仅要大众化,也要化大众。近来,纪实文学《我在上海开出租》、微短剧《燃烧吧,村BA》、歌曲《若月亮没来》等一批质量与流量兼备的作品,引起受众的共鸣。呼唤精品化,成为新大众文艺发展的迫切要求。
“我们要以优质内容去引领、重构‘共生’的价值基准。”中国煤矿文工团团长靳东认为,“我们应清醒地知道,当创作权被稀释成点击量,文化终将在数据泡沫中缺氧。大众化是土壤,精品化才是种子。”
(执笔人:光明日报记者殷燕召、付小悦、刘江伟、刘平安、谢云开)
来源:光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