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说新语|非遗老手艺何以焕发新生机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8-08 09:00 1

摘要:近日,在西宁市湟中区青海马莲花民间工艺文化传承有限公司,一场直播正在进行。公司负责人、青海省级非遗河湟刺绣代表性传承人陈玉秀站在一旁,时刻关注着直播动态。作为一家集“产学研保”为一体的企业,公司生产的以河湟刺绣为特色的系列抱枕、披肩、荷包、围巾等产品,将传统刺

近日,在西宁市湟中区青海马莲花民间工艺文化传承有限公司,一场直播正在进行。公司负责人、青海省级非遗河湟刺绣代表性传承人陈玉秀站在一旁,时刻关注着直播动态。作为一家集“产学研保”为一体的企业,公司生产的以河湟刺绣为特色的系列抱枕、披肩、荷包、围巾等产品,将传统刺绣技艺和现代艺术相融合,在市场上广受欢迎。(据人民日报客户端7月31日报道)

随着工业化的快速发展,许多传统手工艺品因制作周期长、成本高而难以与批量生产的商品竞争,还有些传统技艺传承人年龄增长、后继乏人。一些非遗代表性项目被博物馆化、标本化,成为橱窗里的展品而非生活中的实用品;还有一些因过度商业化而失去本真,沦为流水线上的旅游纪念品。这种现实的困境,正是河湟刺绣等非遗老手艺必须破解的时代课题。

非遗老手艺的突围之路,首先在于找到传统与现代的美学平衡点。陈玉秀团队生产的系列产品,既保留了河湟刺绣特有的针法技艺和图案纹样,又根据现代审美和实用需求进行创新设计。这种创新不是对传统的背叛,而是在继承传统基础上的延伸和发展。当古老的刺绣出现在人们日常使用的抱枕、围巾上时,传统便不再是遥远的记忆,而成为可触摸、可使用的生活美学。

数字技术的运用,为非遗老手艺插上了腾飞的翅膀。河湟刺绣通过直播电商打开销路,这一现象具有普遍意义。传统手工艺常常受限于地域性,而互联网打破了地理边界,让非遗产品可以面对全国乃至全球市场。更为重要的是,直播不仅是销售渠道,更是传播传统文化的窗口。在直播过程中,传承人可以讲述老手艺背后的历史故事,演示传统制作工艺,阐释其美好寓意,实现非遗的活态传承。

作为一种新兴的文化娱乐形式,微短剧也成为非遗老手艺传播的新风口。2024年国家广电总局发布的“跟着微短剧去旅行”五批162部推荐剧目中,非遗方向有38部,成为数量最多的创作方向;今年1月,国家广电总局启动“微短剧里看非遗”创作计划;今年3月,北京大视听“追光计划”国际微短剧大赛宣布新增非遗赛道……当古老非遗遇上新兴的微短剧,带来的不仅是好看的视听作品,还有全新的非遗传承路径。比如微短剧《一梦枕星河》以苏州30年发展变迁为背景,融入苏绣、宋锦、缂丝等非遗技艺,传递了非遗传承和古城保护的深刻主题,激发了网友对传统文化的兴趣。正如业内专家所说,非遗的传承需要找到合适的叙事载体,只要用当代年轻人喜闻乐见的方式讲述故事,就能让传统文化在年轻一代心中重焕生机。

非遗老手艺的活化传承,最终要回归到人的维度。令人欣喜的是,一批年轻的传承人通过系统学习、跨界融合,正以创新思维和时代视角为非遗技艺注入青春活力,展现出传统文化薪火相传的蓬勃气象。他们不满足于靠“老招牌”吸引关注,而是通过大胆尝试和创意设计,让传统手艺焕发新生。比如贵州赤水竹编代表性传承人、90后姑娘杨昌芹多次前往上海美院、清华美院学习设计,对竹编产品进行创新,并设立了自己的品牌。为了让小竹编更快融入大市场,她还依托当地资源优势,打造“竹旅游”研学精品线路,让更多到赤水旅游的游客走进竹编工坊,体验竹编文化,把竹编产品带回家。这种创新尝试增加了大众对非遗的认知和情感共鸣,让之前鲜有人问津的古老技艺拥有了更多烟火气。

非遗老手艺的逆袭并非偶然,而是来自无数手艺人对传统的敬畏与热爱,以及对未来的勇敢探索。见人、见物、见生活,他们用实际行动告诉我们,真正的传承不是复制过去,而是以创新形式连接传统与当下、古意与时尚,创造属于这个时代的精彩故事。(张晓华)

来源:河北新闻网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