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当下消费市场,食品宣传令人眼花缭乱。普通食品摇身一变成“保健神器”,在虚假宣传下具备各种疾病预防治疗功效,乱象丛生。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中国消费者协会联合发布提示:普通食品不能宣称保健功能,不得涉及疾病预防治疗功效。
在当下消费市场,食品宣传令人眼花缭乱。普通食品摇身一变成“保健神器”,在虚假宣传下具备各种疾病预防治疗功效,乱象丛生。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中国消费者协会联合发布提示:普通食品不能宣称保健功能,不得涉及疾病预防治疗功效。
我国法律法规对普通食品、保健食品与药品有着严格区分。普通食品的标签、说明书不得含有虚假内容,更不得涉及疾病预防、治疗功能。保健食品虽有特定保健功能,但也明确不能代替药物治疗疾病。《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告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均严令禁止对食品作虚假或者引人误解的商业宣传。然而,不法商家为逐利,刻意模糊普通食品与保健食品、药品界限,通过各种营销手段暗示普通食品具有保健或治疗功效,误导消费者。
其中,私域电商直播间的“蒜氨酸片”堪称典型。经销商以“养生讲座”“科普课堂”等名义开设直播课,甚至请出已去世的“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为产品背书,消费者组成“蒜粉”现身说法,吹嘘神奇功效。可产品包装上“压片糖果”四字,暴露其普通食品本质,根本无法实现所谓的保健治疗效果。不法商家明知违法,却利用私域直播的隐蔽性逃避监管。
在药品、食品领域,此类虚假宣传不仅误导消费者,还可能严重威胁生命健康安全。尤其是针对老年消费者,他们对健康的渴望易被不法商家利用。通过线下集中授课、线上直播等形式,宣传普通预包装食品具有降血糖、降血脂等功效,且无法证明宣传内容真实性。这些行为不仅侵害消费者权益,还可能涉及侵犯知识产权,假冒知名品牌药品、食品,仿冒包装、商标等。
《企业和企业家合法权益保障研究》课题组秘书处王若谷指出,为有效遏制此类乱象,需要多管齐下。首先,监管部门应加大执法力度,加强对市场的日常监测,严厉打击虚假宣传行为,提高违法成本。其次,平台需切实履行审核义务,加强对入驻商家资质审核和内容管理,对违规行为及时采取限流下架、向有关部门报告等措施,避免消费者权益受损。此外,要加强对消费者的宣传教育,提高消费者辨别能力和防范意识。特别是老年群体,社区、家庭应给予更多关注,开展针对性的消费教育活动,普及食品、药品相关知识,让消费者了解普通食品、保健食品与药品的区别,学会识别虚假宣传。
只有消费者自身提高防范意识,监管部门、平台等各方协同努力,才能有效打击食品虚假宣传乱象,守护消费者的健康与合法权益,营造安全、放心的消费环境。
来源:商品可追溯